8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刊发题为《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李思宇:当好“第二课堂”的老师》的文章,报道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今年暑假期间开展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少年教育系列研学活动,截至目前,已有420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其中参与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的有75名,暑假期间,他们累计志愿讲解720场,服务参观游客2万余人次。
报道如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7日12版)
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李思宇:当好“第二课堂”的老师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近6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约20万人次。
暑假期间,我策划、组织并主持开展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少年教育系列研学活动,包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八周年”主题研学活动、“我与纪念馆共成长——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活动等。截至目前,已有420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其中参与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的有75名,暑假期间,他们累计志愿讲解720场,服务参观游客2万余人次。

小小红色讲解员白恩惠在研学课堂上学唱《童心向党》。
在“我与纪念馆共成长——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活动中,我围绕纪念馆展厅第三部分“抗日战争中的内蒙古”,为孩子们设置了多门课程。通过“听、看、说、讲、唱、写”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历史深处,感悟抗战精神。一名少年参加活动后对我说:“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么多抗战故事,我感到无比震撼,胸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与强烈共鸣。
纪念馆的意义,从来不止于陈列文物,它更是一座比课本更鲜活的“第二课堂”,通过宣教人员每一次用心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把“爱历史、懂历史、讲历史”的种子种进青少年心里,让过去的光照亮他们传承的路。
初一学生彭雨辰已在纪念馆担任了3年小小红色讲解员,她在感悟本上写道:“白山黑水间不屈的抗争,是杨靖宇肚子里的棉絮,是赵一曼留给幼子的泣血绝笔......是黑暗中迸射的星火。”即将步入高中的孙悦潆同学也写下了令人动容的感悟:“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许多课本外的知识,深深感受到无数烈士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我深入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历史知识,弱国无外交,即使在和平的今天,我们仍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须勿忘历史,牢记使命,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吾辈当自强!”
我多想大声告诉革命先辈们:这些少年,就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有他们在,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制作:孙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