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东城区第七批援蒙干部人才从首都踏上北疆土地时,他们行囊里装的不只是帮扶方案,更是一颗与草原儿女共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心。两年来,55人次的京蒙“接力者”舍小家顾大家,与化德县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进,在产业、医疗、教育战线埋头实干,并累计吸引社会捐赠1787.7万元,让化德县发展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共绘“京蒙同心、民族团结”的发展新画卷。
勠力同心,和衷共济助振兴——
援派团队在党小组的带领下牢记使命责任,勇做乡村振兴排头兵。德包图肉羊养殖场项目初具规模,并实现专业化运营,年出栏育肥羊2万余只,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长顺镇温室大棚规模不断扩大,从北京引进的番茄品种在草原土地上结出了红彤彤的果实,农特产品销售额从2927万元跃升至2.67亿元,增幅达8.88倍;清洁能源项目现场,京蒙工程师并肩调试设备,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讨论声,和风车一起在草原上回荡,成了草原上最动人的“协作剪影”……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牵手,不同民族的智慧在产业沃土中紧紧相依,生动体现了产业协作中“你中有我”的紧密联系。
悬壶济世,仁心厚德佑北疆——
来自神经内科、妇科、普外科、骨科、眼科和康复科等北京专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让化德百姓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北京水准的诊疗服务。他们深耕科室,不断加强医疗管理与建设,优化病历书写及诊疗规范,规范诊疗方案50余项。他们传帮带,提高当地医生医疗水平,如今在心内科、妇产科等重点科室,本地医生已能独立主刀——这正是“师带徒”模式结出的硕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1+N”的师带徒模式,从手把手到完全开放由徒弟独立操作,通过现场讲课、云上课堂、手术示教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当地医生理论与操作水平。
春风化雨,杏坛深耕育栋梁——
挂职教育团队带着蒙古马般的韧劲,在教育热土上精耕细作,以“青蓝工程2.0”激活内生动力,在“1+2+3”培养体系中,“三课”联动机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如今,化德一中实现了制度治校更规范、师资结构年轻化、本科上线率升至44.6%、特色课程覆盖率达62%、2024年中招优秀生增长45%“5个转变”,这份答卷印证“输血+造血”双轮驱动成效,为化德学子铺就精彩之路;化德职中创新育人实践,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专业建设,3个专业获批自治区特色优质专业称号,2个专业与高职院校合作3+2项目,长链条培养高技能人才: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培养“双师型”教师,让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大幅提升;京蒙帮扶学校共同体还培育特色校园文化,黑板报上草原谚语与北京胡同插画相映成趣,各族学生共绘“民族团结画”,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课堂内外生根发芽。
两年来,援派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专业交流与民生服务中,与化德县干部群众建立起深厚的人才情谊纽带。如今的化德,京蒙协作的印记早已超越项目本身:北京企业家投资的马铃薯加工厂里,各族工人在流水线上用“双语种沟通方式交接班”;东城小学捐赠的图书角里,各族孩子捧着《故宫里的大怪兽》笑得咯咯响;医疗专家留下的“健康档案”里,记录着不同民族群众共享的健康密码。当援派干部们说起“第二故乡”时,眼里闪着光——他们知道,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协作,都是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画卷,添上最温暖的一笔。( 孙国俊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