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清晨4时,天色未明,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一栋设施农业大棚内已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种植户吕亚梅和她的丈夫正在自家大棚中有序地采摘、分拣、装箱。一垄垄水果柿子长势喜人,或鲜红或青翠的果实挂在植株上,晶莹饱满,格外诱人。
“我们的柿子赶的是‘早高峰’!过去起早赶集摆摊,菜价低又不稳定。如今改种村里推荐的草莓柿子、黄柿子这些特色品种,不仅价钱上来了,销路更不用愁!”吕亚梅笑容满面地说道。她口中的水果柿子因品质好、口感佳,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还通过冷链运输直接进入超市专柜,价格也比以往有所提高。
这一转变缘于团结新村持续推进的农业产业化与供应链整合举措。村党支部书记高培龙介绍,为了解决应季蔬菜出村难、保鲜难的问题,村里盘活了闲置的冷库,整合了54户大棚种植户资源,并在10家商超设立专柜,实现“清晨采摘、5小时直达”。
“时间就是品质,更是效益。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整体物流效率,还为4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固定岗位。”高培龙补充道,“仅上半年,我们的蔬菜销售量就达1.59万公斤,销售额突破10万元。这不仅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了。”
产业优化升级持续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全村已培育35户采摘示范户,引进高附加值水果品种,销售单价有所提升。村里还联合农技部门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绿色栽培技术,确保农产品品质。年前推出的精品蔬菜礼盒热销1000多箱,销售额达9.46万元,同时给困难群众提供了10个临时岗位,人均增收近2000元。
着眼于长远发展,团结新村还投入380万元衔接资金,与龙头企业合作兴建葡萄干加工厂。该项目年固定分红15万元,同步吸纳50余名农区居民参与生产,总计增加务工收入近50万元。高培龙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拓展“农业+旅游”模式,推动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和农家餐饮等多业态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村民在多元经营中共享发展红利。
如今,团结新村已实施集体经济项目11个,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温室大棚总数达1215栋。通过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与旅游、加工深度融合,团结新村正持续创造多层次就业场景。村里还定期举办采摘节、农事体验等活动,吸引周边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周末村里游客特别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摘桃子、西红柿,大棚里特别热闹!”吕亚梅笑着说。如今,她的大棚不仅是生产基地,也成了游客体验农趣、感受乡村活力的热门打卡地。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团结新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