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独特的“城摞城”奇观,包含春秋到辽金元的城址。
这里的城镇建置非常复杂,历史跨度2000多年。
这里出土了上万件文物,文化堆积丰富且时代序列完整。
这里是黄河北岸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面积近4平方公里。
这里也是中原王朝边疆治理体系形成建构的鲜活实物例证,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实物载体。
这里,就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千年城池的时空坐标
在黄河“几字弯”东北角,阴山山脉南麓,距离呼和浩特城区38公里的地方,一处面积近4平方公里的不规则古城遗址静卧在村落田野之间。
遗址大门外一块10.5米长的景观石彰显了其“身份”的不一般,上刻“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几个大字。
在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登上盛乐博物馆观景台,放眼望去,一片广阔田地间,纵横排列着几道长条状隆起,从空中俯瞰,呈北斗七星状。
乔金贵是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班聘请来的技工,从1997年开始,一直参与土城子遗址调查、勘探、发掘、测绘、记录、整理等工作。
乔金贵说,土城子遗址分为西城、南城、北城、中城4个部分:西城为春秋遗存;南城地层堆积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北城以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为主;中城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有战国至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城墙遗存保存较好,城垣残高0.5米至10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
从东门进入北城,看见入口处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落款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4月1日立”字样。
沿着城墙遗存向北行进,远远看见两棵榆树枝繁叶茂,与城墙融为一体。走近一瞧,榆树已经深深扎根在一处豁口两侧的城墙上。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景旭表示,这处豁口正是北城北门,两棵榆树就像大门的守护者,一左一右守护着土城子的千年秘密。
穿过豁口,进入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墓葬考古公园区域,可以看到这里用绿植复刻了古墓的形状进行展示,配以详细的标牌说明,遗迹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行走在古城墙垣间,触摸着跨越2000年的夯土层,各民族共同开拓边疆、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的故事便从史书走入人心。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胜过千言万语。
考古实证的文化融合
如果说土城子遗址是被时光封印的“微缩”历史,那么考古则是解开封印密码的钥匙。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最初是谁发现的?目前暂无相关史料记载。
可供查阅的资料显示,最早关于该遗址的考古调查与试掘是在1943年。当年10月底,东亚考古学会委派驹井和爱等人对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他们采用探沟发掘法,发现了宋代瓦当和瓷器残片、汉代砖瓦和铜钱等文物。这次考古调查不仅绘制了遗址平面图,还发表一份调查报告。
1959年至2017年,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对土城子古城进行了6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城址发掘面积3642.5平方米,揭露出较为完整的遗迹。
一件件出土于土城子遗址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在此相见,诉说着由春秋、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元2000多年间的历史故事。
“在土城子遗址中发现过战国时期的瓦当,表明这里在战国时期已形成城市规模。”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的发现,甚至可能改写北方草原地区城建史。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在此设立定襄郡成乐县,开启了古城的郡县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南下,拓跋猗卢以汉成乐城为基础建都,“盛乐”之名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鲜卑人在此留下的不仅是城名。考古人员在城南区发现的束颈敞口印花纹陶壶、陶瓮等器物,真实反映了鲜卑人在盛乐城的生活实况。中城出土的黑面磨光筒瓦、莲瓣纹瓦当,又与山西平城地区、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同类文物遥相呼应。
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将古城推向鼎盛。辽金元时期,这里先后成为丰州振武县和振武城,直到元代后才逐渐废弃。
陈永志与土城子遗址结下了近30年的不解之缘,他把土城子遗址的考古价值和文化内涵归纳为3个“最”——土城子遗址是黄河北岸城市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土城子遗址是建置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土城子遗址是中国北疆地区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遗址。
接连古今的国家公园
6月的夏风拂过内蒙古草原,带来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的千年回音。6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这处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赫然在列。本次全国仅有10处遗址获此殊荣,标志着其保护与活化已达国家示范水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实际上,和林格尔人对土城子遗址的保护利用,脚步从未歇停,北魏肇兴之地——盛乐之名就是最好的印证。
2007年,盛乐博物馆建成,其以半地下的谦逊姿态伏在古城遗址旁。登临馆顶,四野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耳畔仿佛飘来《敕勒歌》的优美韵律。
“盛乐”之名在现代焕发出诗意的芬芳。盛乐百亭园内,300亩芍药年年盛放,“金带围”流金溢彩,“冰青”如玉生凉。6月花潮涌动,“北疆花语 ·盛乐长歌”的主题下,游人如织,一月间便有30余万人次踏香而来。
盛乐镇、盛乐街、盛乐国际机场……和林格尔正以“盛乐”之名,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古风与新韵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守望相拥。正是和林格尔人对过往的敬畏和热爱,使得这一方古城方兴未艾。
201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2021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一步一个脚印。《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6-2030)》实施近10年,硕果累累,遗址正在从单纯的“实体守护”向“实体守护”+“数字永生”逐步升级。
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齐慧娟表示,遗址公园创建挂牌成功后,将持续加强公园建设力度,谋划建设数字展示中心、考古探索中心、西窑子考古基地,预计未来设施总体规划超过3万平方米,全面提升遗址公园研究展示与教育服务水平。
目前,公园初步形成7.6公里“主题游览线路”,串联四城格局展示区、墓葬公园等10个节点,计划每年开展研学活动超过400场……
从历史深处走来,这处古城在“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的加持下,势必会不断锻造其文化精髓,为新时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璀璨的北疆篇章。(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兰天 薛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