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察右前旗黄旗海镇:千亩高粱绘就丰收图景

  初秋时节,察右前旗黄旗海镇大喇嘛营村与赛汉村的千亩高粱迎来丰收。风中摇曳的高粱穗饱满沉坠,殷红的籽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田野里最动人的景致。这丰收的景象,不仅是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当地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选对了路子,庄稼才能长得好,村民才能得实惠。”说起种植高粱的初衷,大喇嘛营村党支部书记熊润财打开了话匣子,此前,两个村的干部多次外出考察,结合本地气候干旱、土壤条件特殊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定了耐旱、耐瘠薄的高粱品种。

  “过去种其他作物,天旱就得抢着浇水,成本高还费心。现在种高粱,省水省力,亩产稳定在800斤左右,大伙儿心里踏实多了。”熊润财介绍道。

  高粱的价值远不止于节水。作为酿酒、酿醋的优质原料,以及饲料、食品加工的重要食材,高粱一直不愁销路。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粗粮需求持续上升,高粱市场价格稳中有升。两村种植的高粱因品种优良、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深受收购商的青睐。据初步预估,今年大喇嘛营村和赛汉村1000亩高粱地,亩产可达800斤,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显著增收,而这些收益将全部用于村内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福利提升,真正实现“种植增收—集体发展—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在丰收的背后,是科学种植理念的实践。“种地也得讲科学,轮作就是个好办法。”赛汉村党支部书记杜春辉介绍,村里长期采用高粱与玉米、黍子轮作的模式,充分利用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差异化需求——高粱喜钾,玉米、黍子喜氮磷,通过轮作实现土壤养分均衡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让土地“越种越肥”。“这样种出来的高粱品相好、品质高,卖价也更可观,真是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杜春辉笑着说。

  如今,沉甸甸的红高粱,早已是黄旗海镇乡亲们手中的“致富粮”,更是守护一方水土的“绿使者”。未来,黄旗海镇将持续推动高粱产业升级,让这份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释放。

  (卢丹  冀梦)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