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两个“千亩基地”盘活“一棵树”

  8月25日,记者走进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的千亩水果采摘园,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连绵的钢架大棚下,绿意盎然的藤蔓间坠满圆润饱满的葡萄,阳光透过叶隙,在一串串果实上跳跃闪烁,空气里荡漾着沁人果香。农区居民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运输货车早早候在一旁,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装车发货。这片曾经贫瘠荒芜的土地,如今正以甜美的果实,深情讲述着一个村庄由落后走向富裕的振兴故事。

  “我今年种了20亩葡萄,阳光玫瑰、巨峰、夏黑……十多个品种呢!”正将葡萄整箱装车的种植户王世生笑得合不拢嘴。“村里不光帮我们找专家、教技术,还全力跑销路,去年我家就卖出十多万斤。今年挂果更旺,收入肯定还能再涨!”他抹了把汗,语气里满是踏实和盼头,“村里还请专家来教修剪技术,帮我办起家庭农场。这几年越来越顺,日子真是越过越甜!”

  谁曾想,眼前这片硕果累累的千亩果园,二十年前还只是黄河岸边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坡。“那时土地贫瘠,位置偏僻,气候干旱,庄稼难长,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一棵树村第一书记郑强感慨地回忆。转机发生在2003年,村党总支带领辛在秀、刘忠林、越占怀三位老党员迎难而上,硬是咬牙平整出50亩荒坡作为“试验田”。没有机械,就靠人力;缺乏技术,就请教专家。他们肩挑背扛、挖渠改土,终于在这片盐碱地上种出了希望。

  从最初3户到如今近百户,从50亩试验田到近千亩规模化果园,从单一葡萄到桃子、李子、杏子等多品类特色水果产业——一条融合种植、采摘、休闲的现代农业之路越走越稳。老党员辛在秀是当年拓荒带头人之一,“那真是苦岁月,但我们党员就得带头。建泵站、开渠、改良土壤,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望着如今漫山遍野的绿意,他语气欣慰:“看到乡亲们因这些果子富了起来,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果园渐成气候,村党总支没有停步。他们又将目光转向闲置的盐碱地,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模式,逐步改良土壤、开挖鱼塘,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村民蒋小平家承包了二百多亩鱼塘,主要养殖黄河鲤鱼和螃蟹。“光水产品每年就能带来二十多万净收入,现在还搞垂钓,周末游客不断,每天又多几百块收入。”他笑着说。而返乡创业的武丽,则投入5千多万元,在盐碱水塘中成功养出南美白对虾,打造出“巴悦八”品牌,产品畅销乌海及周边市场。

  如今,两个“千亩基地”——千亩水果采摘园和千亩水产养殖基地持续发展,让一棵树村从昔日的“荒滩废地”变成“聚宝盆”,村容村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墙橙瓦的民居整齐美观,便捷安全的道路贯通全村,春夏果香四溢,秋季鱼肥虾跃,游客纷至沓来。

  “水果采摘、水产养殖、民宿休闲、农事体验……我们正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立体的产业矩阵。”一棵树村第一书记郑强望向远方的田园,眼中充满希望:“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美食品鉴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让葡萄、鱼虾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也让更多农区居民在家门口过上更甜、更美的日子!”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