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让集体婚礼从“稀缺”走向“普惠”

  用一场集体婚礼迎接人生幸福时刻,无论对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近期,随着传统的七夕节来临,全国多地举办集体婚礼,参加过的新人们都对这种既有仪式感又免去诸多“麻烦”的形式感到满意。

  集体婚礼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与传统婚礼相比,因“高性价比”的特点,集体婚礼备受年轻人青睐。如果自办婚礼,不仅婚礼前要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婚礼当天还要一丝不苟地完成繁琐仪式,照顾来往宾朋,迎来送往。而集体婚礼则减轻了类似“负担”。周密的安排,轻松的氛围,独特的设计让新婚夫妇卸下了“事必躬亲”的沉重铠甲,穿上了“享受当下”的幸福礼服,让婚礼的焦点从“照顾宾客”的疲惫感,重新回到了“见证爱情”的仪式感本身。

  集体婚礼的“经济账”也成为年轻人动心的理由。自办婚礼花费高,成本大,集体婚礼则节省了开支,减少了预算,年轻人的钱袋子可以用在更有价值的购置资产、旅行等方面。

  尽管集体婚礼的社会关注度与日俱增,可相较于每年全国上百万对的结婚登记人数,能有幸参与其中的仍是少数。目前,集体婚礼多由民政机构、群团组织等主办,覆盖范围、举办频次和参与名额极为有限,且举办地多集中在中心城市、企业、院校,广大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地区的新人很难获得类似机会。来自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让不少年轻人心向往之,却不能参与。

  一场婚礼,两姓之好;百对新人,万家期许。让集体婚礼从“稀缺福利”走向“普惠服务”,绝非多办几场活动那么简单,需要将其纳入各地青年发展服务的顶层设计,将青年的痛点转化为政策的重点,让每一位渴望简约、追求本质幸福的青年,在想选择时,就有选择参与的机会。这才是公共服务最温暖的模样,也是一个社会送给年轻人最好的新婚礼物。(杨宝光)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