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农民日报》第6版刊发题为《筑起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引领生态农牧业升级发展》的文章,报道了在黄河“几”字弯顶端1370万亩的耕地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正在掀起以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升级的新变革。
报道如下:

《农民日报》(2025年8月30日6版)

辛懋鑫在介绍引黄灌区水循环与生态环境关键过程大科学装置试验情况。
黄河浩荡,润泽万里。在黄河“几”字弯顶端1370万亩的耕地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正在掀起以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升级的新变革。
巴彦淖尔是我国北方典型农牧融合区、重要的河套灌区和生态功能区,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向北开放的重要起点与门户,既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和肉羊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任,也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外开放合作的战略功能。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5亿斤以上,畜牧业总产量和产值保持稳步增长。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紧抓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建设重大机遇,立足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主题,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的发展导向,全力推动引智聚资、集企提质、创新创业。
经过几年建设,农高区以集聚科研要素打造创新高地,坚持“需求导向”引领研发试验,以技术展示和构建产业链条推动成果转化,示范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增绿,引领黄河流域灌区走出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新路子。
政策“组合拳”搭起创新高地
面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多重重任,巴彦淖尔市将全面增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优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能力作为国家农高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科技人才薄弱、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人才比例不协调,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公共创新平台支撑作用不强、研发水平薄弱等问题。”农高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余强说,因而农高区建设的第一大任务就是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效融合,集聚一批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为了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技赋能、产业提升、人才引育、精准招商、项目落实、全域农高区化等6项行动,打出了一套行动“组合拳”;设立1亿元农高区专项基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补贴;印发支持农高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从财政金融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紧缺人才引进、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等10个方面制定支持细则;建立“科技成果直通车”机制,每年举办10场以上产学研对接会。2024年,市财政兑现农高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奖补资金900多万元,奖补惠及20家企业和1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高区雏形已现,开放合作成了关键。农高区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达成17项市校(院)科技合作,搭建起以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为引领,10个分领域创新中心和若干技术转移中心在内的“1+10+N”科创平台体系。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全市以农高区为载体,培育引进富川养殖、科河种业、富健源、蒙鑫晨泰等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互相融合,形成以小麦、肉羊、向日葵、玉米、果蔬为特色的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农高区把人才引进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在科创平台与科技创新企业汇聚的过程中,巴彦淖尔农高区还陆续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团队,培养出5名草原英才和15名河套英才。农高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局局长邢明勋介绍,同时组建8支科技“110”服务队,开通“96326”热线直通140多名专家,培育1200名“田秀才”“土专家”,让核心区和全市辐射区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
“需求导向”引领科技攻关
集聚了众多科研平台和人才要素,还要让科技攻关契合当地农业面临的迫切问题,逐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在推动科技研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一方面从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建设研发试验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科创平台落户企业,破解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邢明勋说,巴彦淖尔农高区还创立“揭榜挂帅”制度,推进关键难题攻克。
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立足内蒙古河套灌区,面向黄河流域,主要围绕灌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所涉及的耗水机制与用水效率提升、水盐平衡与灌排协同调控、水资源配置与智慧管控等相关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在前期黄河流域农业节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临河区干召庙镇建设了‘引黄灌区水循环与生态环境关键过程大科学装置’项目。项目占地990平方米,地表种植玉米,地下部分共3层,包括16个非称重式蒸渗仪和4个称重式蒸渗仪。”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科研人员辛懋鑫说。
蒸渗仪可以智能化感知测量土壤中水分、盐分及面源污染物质变化数据。辛懋鑫介绍,“通过相关研究试验并建立模型,我们能够回答深度节水、控水后,灌区地下水、农田土壤盐渍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如何演变等问题,可实现低成本实时监测农田耗水量和污染物含量,用于指导科学灌溉决策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巴彦淖尔市土地肥沃,当地以盛产优质小麦、葵花籽等农产品而闻名,同时其畜牧业也颇具规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当地也面临肉羊优质种源长期依赖进口、向日葵种子70%来自国外等问题。对此,农高区依托科创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毛兼用品种巴美肉羊诞生后,自主培育出华蒙肉羊新品种,并于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向日葵育种团队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培育出多个优质品种。
“新培育的华蒙肉羊品种继承了杜泊羊肉质好、生长速度快以及小尾寒羊繁殖率高、耐粗饲的优势,母羊两年三胎,平均每胎产羔2.5只,为全市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邢明勋说。
同时,在“揭榜挂帅”制度下,政府发布的肉羊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以最快速度变成解决方案,取得羊皮脱腥脱膻技术、食用油脂(羊油)稳态化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羊脂深加工技术等一批成果。
邢明勋说:“通过‘揭榜挂帅’打通‘需求识别—资源整合—应用落地’全链条,这种‘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平台答题、市场打分’的模式,让科技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巴彦淖尔现代农业正从经验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高新技术变成简易化操作方法
“原来我们的羊羔成活率只有70%~80%,现在有了标准操作方法和公司提供的饲料,成活率能提高到98%以上。”看着自家羊舍中一只只壮实的绵羊,临河区乌兰图克镇光荣村养殖户苏锁笑着说,“虽然购买饲料比自己配料一斤要高出大概两毛钱,但多一只羊羔就能多卖出700元。”
这几年,临河区狼山镇幸福村养殖户陈云也有同样的感受:“羊有了新品种,养殖有了新方法,两个月后公司还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羊羔,效益比之前好多了。”
苏锁和陈云所说的公司是位于农高区的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华蒙肉羊新品种通过审定后,该公司为了推动群体快速扩繁,采取“公司+农户”方式,整村推进带领农户养殖。
“我们的目标是要与农户合作,实现华蒙肉羊存栏达到300万只。”该公司董事长陈怀森说,“新品种的科学养殖包含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为了让这些技术迅速转化成农牧民的生产力,我们就要在企业完成复杂的技术流程,向合作农户提供现成的产品和简易化操作方法。”
这种方式也正是巴彦淖尔农高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依托“科技兴蒙”行动,农高区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实施了70项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肉羊养殖机器人、玉米水肥协同减膜增效膜侧精量播种机、移动式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农业灌溉技术装备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很快被推广到农业生产一线。
这几年,农高区引进转化羊脂深加工技术,年消纳羊油近5000吨。引进转化羊皮食品化生产和脱毛脱膻技术,让羊皮利润直接翻了8倍多。引进转化向日葵盘提取果胶和蛋白质技术工艺,将向日葵盘转化生产出每吨售价为10万元的食用果胶。
2024年,巴彦淖尔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小麦、玉米、向日葵、马铃薯最高单产新纪录,分别达到705.8公斤、1473.27公斤、354.2公斤、6560.71公斤,不仅让黄河北岸的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更打造出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创新链。(常力强 李昊)
制作:李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