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阿拉善盟中院出台十二条举措,让司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紧扣“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于日前出台《关于司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二条举措》,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在优化诉讼服务、提升司法效率方面

  提供便利化诉讼服务,着力畅通民营企业诉讼绿色通道,严格落实“快立、快保、快审、快执”工作标准,通过持续完善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等智慧诉讼服务举措,依托数据共享机制,减少企业重复提交材料的环节,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诉讼时间成本,让司法服务更高效、更便捷。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与工会、行业协会、商会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引导涉企纠纷优先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为民营企业搭建起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路径,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助力企业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

  在强化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方面

  公正高效审理涉企案件,降低涉诉维权成本,推行要素式审理模式和表格式裁判文书,进一步扩大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有效压缩立案、鉴定等关键环节办理周期,提升案件审理效率。强化产权保护力度,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将农(副)产品地理标志、传统品牌及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作为保护重点,对故意侵权行为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着力破解民营企业维权过程中“举证难、周期长”等痛点问题,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

  在完善救治与执行规范方面

  健全企业救治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作用,对具有营运价值的困境民营企业,通过重整、和解等司法手段推动企业再生,帮助企业重焕发展活力;对无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开通快速出清通道,及时盘活市场资源,促进市场主体良性循环。严厉打击破坏民营经济犯罪行为,增强企业及企业家的安全感。健全防止以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的长效机制,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民营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等行为的界定标准,坚决杜绝将经济纠纷当作刑事犯罪处理、将民事责任认定为刑事责任,对错误立案的案件依法及时纠正。依法惩治腐败犯罪行为,构建“亲民”和“清明”的新型政商关系。规范善意文明执行,坚持审慎采取强制措施,全面推行“活封活扣”管理模式,对暂时面临经营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分期履行协议,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执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健全企业信用修复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解除失信惩戒措施,助力企业重返市场、恢复活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还将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发布涉企司法典型案例、开展“送法进企业”等活动,不断强化司法信息公开机制,促进司法信息全方位公开,推动民营企业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落实普法宣传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关于司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二条举措》的出台,将进一步构建起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度,有效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与动力。”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以坚实有力的法治力量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