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棚内的阳光玫瑰

魏连鱼查看葡萄长势 刘诏烨 摄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的葡萄采摘大棚内,阳光透过棚顶的薄膜,在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上留下斑驳光影。村民魏连鱼穿梭在藤蔓间,向游客介绍不同品种的葡萄。来自张家口的游客王女士手里拎着刚采摘的阳光玫瑰,她的儿子正举着小篮子,踮着脚在葡萄架下挑选果实,大棚里不时传来一家人的笑声。如今,这样热闹的采摘场景在南村已成常态,大棚采摘也成了当地一张亮眼的民生名片。
今年是魏连鱼经营葡萄大棚的第三年,回忆起创业初期,她至今感慨万千。“以前我就是种玉米、土豆的老把式,一年到头累得腰酸背痛,收入还没个准数,全看老天爷‘脸色’。”三四年前,看到村里有人开民宿、办农家乐赚了钱,魏连鱼便也动了搞特色种植的心思,和老伴商量后,把外租的温室大棚收了回来,一头扎进了葡萄种植里。可真正上手才发现,选品种、买树苗、学技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买回来的树苗细得像筷子,温度高了怕热坏,低了怕冻着,我和老伴几乎天天守在棚里。”更让她心疼的是,葡萄第一次结果时,因为舍不得修剪,果实长得密密麻麻,最后大半都挤爆烂掉。“那次损失了好几万,我晚上都睡不着觉。”魏连鱼说。
好在困境中总有转机。就在魏连鱼犯愁的时候,农技员主动找上门,手把手教她修剪枝丫、调控温湿度。她自己也没闲着,加入网上的葡萄种植技术交流群。“现在遇到问题,拍张照片发到群里,专家和种植大户很快就给支招,比自己瞎琢磨强太多了。”魏连鱼表示。现在,魏连鱼的两个大棚早已走上正轨,一个棚里90棵阳光玫瑰长势喜人,另一个棚则集合了中国红玫瑰、阳光十三、蜜光葡萄三个品种,每个棚一年能挣6到8万元。
为了种出“绿色好葡萄”,魏连鱼还有一套自己的“生态法子”。她指着棚内的设施向记者介绍:“咱不打农药,靠树下的草防病虫害。修剪枝丫得仔细,这样每串葡萄才能长得匀称饱满;棚里靠装门帘、土墙来调节温度,每年1月就开始给葡萄树循序渐进地升温,白天靠太阳光吸热,晚上依赖土墙保温,逐渐撤掉顶部的棉帘,从发芽到采摘,阳光玫瑰得等七八个月,其他品种也需要五六个月。”魏连鱼还用白纸给葡萄串做了“小伞”防晒,也正因这份用心,她家的葡萄成了“香饽饽”,阳光玫瑰八九月采摘,其他品种六七月就能尝鲜,一到暑假,不仅本地周边游客纷至沓来,北京、上海的游客也专程赶来。
在南村,像魏连鱼这样靠种植葡萄增收的农户还有很多。作为观光农业旅游示范村,南村依托临近高铁站、机场和城区的区位优势,明确了“设施农业+科技示范+果蔬采摘+观光旅游”的发展定位,通过政府补贴、技术扶持等方式,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目前全村678名常住人口中,已有452人参与到采摘种植、旅游服务产业链中,2028亩设施农业用地成了村民的“致富田”。除了葡萄,村里的其他品类种植也各具特色,草莓、桃子、小柿子、黄瓜等,从3月就进入了采摘期,不同的采摘周期大大延长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时,村里还在不断完善上下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引入特色餐饮企业,发展乡村民宿,让游客既能“就地采摘、就地加工”,体验地道农家风味,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周末、节假日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光卖葡萄一天就能收入好几千元。”看着大棚外络绎不绝的游客,以及载着游客前往下一个采摘区的大巴车,魏连鱼笑得合不拢嘴。如今的南村,大棚里不仅结出了清甜的果实,更结出了乡村振兴的“甜蜜果”,村民们的日子,正像这挂满枝头的葡萄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甜蜜。(刘诏烨 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