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别遗体捐献者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利军 实习生 田静怡) 9月1日,内蒙古医科大学举行遗体捐献者董芸告别仪式暨2025年秋季开学“生命教育”第一课。这位70岁的红十字志愿者,在完成丈夫遗愿捐献其遗体后,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也选择捐献遗体,用生命点亮生命,让温暖永驻人间。
该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联合举办。
活动现场,内蒙古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及实验室教师和研究生代表、两级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有那些曾与董芸并肩作战的红十字志愿者们,以及董芸的家属手持菊花向董芸默哀致敬。
“捐献遗体,是我和爱人共同的决定,也是我们与爱同行的生命契约。”董芸生前的誓言在告别仪式现场回响。2019年,她强忍痛失爱人的悲伤,协助完成丈夫遗体捐献心愿。六年后,这位内蒙古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的优秀志愿者同样选择成为医学院的“大体老师”,用特殊方式延续了夫妻二人的生命约定。
作为“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坚定践行者,董芸的足迹遍布各类公益场合。在造血干细胞捐献以及无偿献血现场,以贴心的志愿服务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在“爱心助你上大学”项目中,董芸负责信息收集、申请审核及后续跟踪,走访12个社区筛选贫困学子,资助他们进入大学。她参与社区安全知识科普、普通话教学及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她通过互动游戏、案例讲解等方式,提升儿童安全意识及语言能力,并带领学生了解长征精神。董芸曾被评为自治区妇联巾帼10大女杰和新城区好人。
2025年8月27日,董芸安详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享年70岁。按照她的生前意愿,家属将其遗体捐给了内蒙古医科大学,用其一生的善行和最后的奉献为她钟爱的人道事业画上了凝重而光辉的句点。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到,遗体捐献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让逝者的爱与希望跨越生死,为医学研究铺路,为生命垂危者带来新生,是人类文明中极具勇气与大爱的一种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2024级1班学生胡艺译说。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内蒙古累计8.6万人志愿登记捐献器官意愿,累计实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572例,其中人体器官捐献232例,角膜捐献110例,遗体捐献230例,织就了一张“血脉相连、生死相托”的生命接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