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颗镶嵌在北方大地上的生态明珠。这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因地制宜创新“共建、共管、共享”管护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新路径,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生动实践。
八月的阳光洒在达来诺日镇白音珠日和嘎查广袤的草场上,微风拂过,碧浪翻涌。牧民新朝格图正在自家草场,查看牧草长势。“以前觉得多养几只羊影响不大。”他回忆道,脸上露出些许不好意思的神情,“后来,保护区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耐心沟通,拿着草场退化前后对比的照片,给我讲清草场退化的危害。他们还帮我谋划养殖和生态旅游新出路,我才明白,草场退化,牛羊吃不饱、长不肥、卖不上价,生存还会成问题。”
如今的新朝格图,不仅加入了生态管护队,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在自家草场搞起了特色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仅存的沙地云杉林及其生态系统,是克什克腾旗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也是多民族聚居地。过去,保护区管护与牧民放牧生产存在矛盾,境内重点区域借场放牧、超载放牧等问题频发,草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严重损害了牧民的利益。
2024年,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达来诺日镇政府和辖区内白音珠日和嘎查牧民,推出“共建、共管、共享”管护模式。自那时起,保护区干部频繁穿梭于各族群众家中,倾听诉求。起初,不少群众抵触禁牧休牧等措施,担心生计。面对群众紧锁的眉头和焦虑的眼神,工作人员并未强制推行政策,而是耐心地与大家算“生态账”和“经济账”。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保护生态对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一点一点消除群众的顾虑,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做通牧民的思想工作后,保护区与牧民签订管护合作协议,引导牧民以小组为单位自费集资围封管护,并规定每年4月1日至9月1日围封区域全面禁牧,9月1日后按草畜平衡规定放牧。通过牧民自主推荐,保护区择优聘用牧民成为护林员,实现“一把锁两钥匙”,与保护区联手管理围封区域。
“牧民们世世代代靠着草场生活,必须得做长远打算。”牧民巴雅思古楞对“共建、共管、共享”管护模式赞不绝口。作为保护区辖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凭借少养精养模式取得良好效益,走上了畜牧养殖高质量发展道路。“过去,不少牧民的草场载畜量超标,光靠禁牧,效果有限。现在,大家自己动手保护草场,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督,这个办法更实在。很多牧民都认可保护区的方案,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这是为咱们牧民的长远利益考虑。”巴雅思古楞说。
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翼虎向记者详细分析了“共建、共管、共享”管护模式带来的多方益处:让草牧场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调动牧民利用和管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了借场放牧和过度放牧问题;降低了牧民饲草料支出成本,提高了生产收入,保障了群众利益;化解了保护区和牧民因权属问题产生的矛盾对立关系,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优化了干群关系。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与6个组120户牧民代表签订管护合作协议,围封管护面积增加到47985亩,“共建、共管、共享”管护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从最初的对立抵触到如今的密切合作,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如“金钥匙”,开启了白音敖包保护区生态治理“双赢”之门。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守护绿水青山,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