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要追求知识传授的科学性,更要以贴合学生实际、注重知行统一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政应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非遗传承与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路径,打造更具亲和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课。
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知的必然结果。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负,而是建立在深度自知基础上的行动自觉。这种文化自知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起点,更为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打牢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的深厚文化记忆与丰富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课堂互动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时代精神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引导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学思践悟中塑造文化人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质朴情感的纽带与归宿。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鸣至关重要,将其融入课程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承载体的活态文化,其赓续与传承源于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与物,也需要复归生活予以活化、传承与创新。将非遗传承融入思政课,实际上是将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其深化理解与认同构建情感共鸣平台,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下,更加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推动非遗传承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与敢为人先的责任意识,助力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传统手工艺人在面对繁复的传统制作技艺与漫长的制作周期时,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与坚守精神,能够感染激励学生,使其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应具备坚定的信念,不会轻易被困难和挫折击垮。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青年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的勇气,以创新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推动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技艺的传承历程本身就是一场漫长且执着的实践征程,每一位工匠皆将毕生精力投入于手中技艺,在日复一日的操作里不断归纳经验、改良技法,力图将技艺提升至极致。学生在解析传统技艺基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技艺的实践活动,能够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逐步培养起一种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青年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传统技艺的基因密码,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要持续探索新的领域、拓展新的思路,以参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项目为载体,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和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鲜活动力,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推动非遗传承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知、情、意、行等育人元素。要着力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优质教材,系统整理非遗中的思政元素,将传统艺术、民俗活动中的道德观念、文化精神进行理论提炼;注重教材呈现形式的创新,通过案例解析、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要组建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为非遗传承培养更专业、更多元的师资力量,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随着实践的持续推进,非遗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不断深入,为非遗传承注入思政教育新动能,形成传统文化赓续与时代新人培育的良性互动。(作者:李向东 曲展,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