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聚焦“五个转变”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核心提示】

  ●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五个转变”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方向,需要从多个方面协同发力,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发展要充分结合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优化创新生态链,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必须将统筹协调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一盘棋”格局,一体化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承载,其发展质量关乎人民生活品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五个转变”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方向,需要从多个方面协同发力,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重塑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发展理念规定城市建设的方向。传统城市发展以GDP增长为核心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发展诉求。转变发展理念的本质是让城市锚定“为人民而建”的根本定位,将以人为本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这就体现出人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主张将人的需求与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准则。其本质是通过空间设计的包容性、公共服务的均等性、文化传承的接续性,共同构成评判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空间设计的包容性是以人为本的物质依托,强调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运用,让城市空间切实发挥好增进社会交往的黏合剂作用。其关键是打破“单一功能”“精英导向”等理念,确保城市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公共服务的均等性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支撑,意指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而非局限于“地理邻近”的浅层意义。其强调要破除资源分配的身份差别与空间阻隔,让每位公民都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文化传承的接续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核心,强调城市发展需守住人们的文化记忆,防止因“千城一面”陷入文化认同困境,以确保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特的人文关怀。三者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系统实践框架,重塑城市发展的价值坐标,推动城市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向人文共同体转变。

  更加注重集约高效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建设的推进器。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能源过度消耗、空间效率低下等现象突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空间利用效能。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方式,倡导通过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优化空间结构,合力构筑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根基。集约利用土地要求城市发展要守住耕地和生态的红线,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实现土地功能的复合发展,极力破解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难题。其关键是要打破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侧重以立体开发、存量盘活等方式去缩减成本,提高城市运行效能。节约能源资源要求依托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打造出低消耗、高循环的城市代谢机制。其关键在于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的难题,促使城市发展从要素依赖转向效率驱动。优化空间结构主张以“紧凑城市”理念为主导,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构建起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形态。这就能减少空间成本,缓解城区压力,使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更加低碳。这种集土地集约利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式,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从“粗放扩张”向“精明增长”的转型升级。这也彰显出城市发展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高效利用、优化功能,在有限空间里为人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更加注重特色发展 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色发展是激活城市发展动力的关键路径。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这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城市发展要充分结合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优化创新生态链,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特色发展主要聚焦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与生态特色的一体化发展,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特色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主要承载,其主张产业布局要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聚焦优势领域不断细化分工,构筑强大的产业竞争力。这既能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升经济空间的利用率,又能聚拢各类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文化特色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核,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的辨识度。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唯有坚守自身的文化内核,才能让城市在激烈竞争中摆脱同质化窠臼,以自身独特魅力吸引外部资源。生态特色要求依托地域生态禀赋的保护与转化,构建“生态优势—绿色产业—宜居环境”的发展链。尤其要革除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对立的认知偏差,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使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释放。

  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就是要把治理放在突出位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着力优化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加大资源投入。优化制度要求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权责模糊的体制性障碍,通过重塑规则理顺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的活力,打造协同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技术赋能倡导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城市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旨在提升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从而更高效地服务于人民,并通过科技的力量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期待。资源投入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从而为制度优化和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技术和资源三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制度优化能为高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开发应用新技术提供明确的规则指引;技术赋能能够提高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推动制度创新更好落到实处、发挥实际效用;资源投入则能为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这种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治理效能,从而有力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质的飞跃。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构建系统联动的城市工作格局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必须将统筹协调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一盘棋”格局,一体化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统筹协调,就是依托整体规划与城乡联动的系统机制,着力破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类碎片化问题,推动资源能源等要素的功能实现最优化。规划统筹要求建构起覆盖全域的一体规划体系,最大限度利用好各类资源,形成各领域、各环节有机衔接、协同联动的规划框架。城乡统筹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制约城乡发展的各类制度性鸿沟,通过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之间要素互补、优势互鉴的良性循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种统筹协调的方法,为推动城市实现经济持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铺设了一条有效路径。

  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面对现代化城市建设新要求,必须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作者:吕列霞 单位: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