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农民日报》第8版整版刊发题为《探访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何以长盛不衰?》的文章,报道了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支充满传奇色彩的队伍,他们被当地的农牧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60多年来,一代代队员们顶风冒雪,跋山涉水,用文艺把党的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送到农牧民身边。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2日《农民日报》第8版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在纪念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演出60周年精品节目展演中表演歌舞乐《牢记嘱托再出发》。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阿尔善图嘎查开展基层演出。

托克托县乌兰牧骑在2025年乌兰牧骑月期间为当地群众表演现代小戏《王满囤卖鸡》。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支充满传奇色彩的队伍,他们被当地的农牧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60多年来,一代代队员们顶风冒雪,跋山涉水,用文艺把党的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送到农牧民身边。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他们穿越草原、戈壁与沙漠,用歌声和舞蹈把党的关怀送到草原深处,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农牧民身边,成为内蒙古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我们扎根草原,以文艺启蒙草原儿女;我们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区焕然一新;我们是文艺轻骑兵,我们是人民的乌兰牧骑……”这首《乌兰牧骑之歌》诞生于1957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首任队长乌力吉陶克套创作,至今仍在草原上回荡,传唱着这支队伍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指出:“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68年来,乌兰牧骑从最初的一支小队、几辆“勒勒车”,发展为遍布全区、拥有75支队伍、年演出超万场的文艺力量。步入新时代,乌兰牧骑队伍如何永葆活力、长盛不衰?近日,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对多支乌兰牧骑队伍进行了深入探访。
什么样的乌兰牧骑:
“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思是“红色的嫩芽”,后来也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诞生。此后,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面面红旗迎风扬起,一支支乌兰牧骑相继成立,直至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是适应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以下简称“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解释道。队伍机动灵活、轻装简从,能随时奔赴演出一线,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草场毡房,都能不受场地限制,亲近观众演出节目;演出形式多样,内容多取材于农牧民生活,更显活泼亲切,许多作品根据农牧民的审美习惯与时代特征进行创编,在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宣传文化工作队、业余文艺辅导队,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辅导农牧民开展业余文艺活动。
在这样一支队伍中,几乎人人都是“多面手”:能歌善舞的演员兼通乐器,报幕主持的队员也能登台表演,甚至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车辆驾驶也常由演员一肩挑……这样全员“一专多能”的特质,几乎覆盖每一支乌兰牧骑队伍。
“这一排是二人台历史剧《君子津》的演出服装,戏剧类的服装普遍比较厚重。这几排都是舞蹈服装,更轻便一些,也是我们下乡演出最常穿的。”在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的服装间里,各式各样制作精美、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出服装整齐悬挂,队员曹乐对其中的每一件衣服都如数家珍。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她还主动兼任服装管理员,为了更好地维护演出服装,曹乐自学缝纫技能,哪件演出服扣子脱落、拉链损坏或尺寸不合,总能第一时间动手修补。
这两年来,曹乐因为多年频繁排练演出,膝盖半月板严重损伤,但她依然坚守这份热爱:“动作幅度不大的演出,我仍会上台,我真的很热爱这份事业。”像曹乐这样带有“职业病”的乌兰牧骑队员并不少见,但很少有人因此退出。他们大多从舞台转向幕后,承担编曲、后勤、行政等工作,甚至继续登台“客串”演出,“我们的心始终是火热的,因为心中有责任,更有热爱。”
走进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的停车场,一眼就能看到一辆车厢标有“流动舞台车”的大型货车。“这是政府为我们配备的专业舞台车,展开后就是一个功能完备的舞台,真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托克托县乌兰牧骑团长侯秀珍介绍,“有了它,我们深入乡村、社区演出更加方便,节目形式也更灵活多样。”
“除了传统的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我们对乌兰牧骑的职能定位又增加了创作、传承、创新、对外文化交流。”在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红旗耀轻骑——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图片展”的展厅现场,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朱洪坤介绍道,“这一转变立足于新时代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基层群众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要求我们创排出能满足群众新需求的文艺作品。”
新的职能对乌兰牧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职能要求我们紧扣农牧区乡村振兴与守边固防等重大主题,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通过好来宝、短调民歌或小品等农牧民听得懂、喜欢看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深入地传递党的声音与关怀。”邢力莉说。
一大批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服务时代主题,又贴近农牧区生活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宁城县乌兰牧骑根据承平宁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路北游击队的事迹,创排现代评剧《路北游击队》;区直属乌兰牧骑推出的音乐剧《你若繁星》,讲述了内蒙古军民携手守护祖国北疆、共筑安全稳定屏障的动人故事;武川县乌兰牧骑创作编排的爬山调现代剧《青山劲松》展现武川县在生态修复大青山、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上作出的突出贡献……
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
“玛奈乌兰牧骑”——我们的乌兰牧骑。这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给予乌兰牧骑最亲切的称呼。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它从未离开过滋养它的土地与人民。
“去年我们完成了162场演出,今年截至目前已演出110多场。”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白岚语气中带着自豪。这些演出绝大多数面向基层:农村牧区、厂矿部队、学校社区、养老院、边防哨所……乌兰牧骑的脚步从未停歇。
16岁开始登台演出的白岚,常年深入农牧区。“一开始下乡,我们就住在老乡家里,到了村里,农牧民像认领自己孩子一样把我们领回去。”回忆起刚开始演出时的经历,白岚的眼中饱含着深情的泪水,在从事乌兰牧骑事业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酸甜苦辣各种滋味,连同青春岁月,都播撒在了辽阔的大草原上。
“现在条件变好了,但情感依旧没有改变。”她讲述起一个铭记在心中的故事:在额尔古纳市演出时,一位老人看完演出后迟迟不走,最后从兜里掏出200元塞给演员:“你们太辛苦了,拿去买点冷饮。”坚守“不拿老乡一针一线”的纪律,队员们并没有收老人的钱,但把当时的感动永远留在了心底。临行时,老人还拉着他们的手说:“太喜欢你们的节目了,希望你们常来。”那一刻,许多队员湿了眼眶。“这样感动的瞬间太多太多了,和他们在一起时,我们感到特别幸福。”白岚说。
“我们75支队伍,内心只有一个称号‘乌兰牧骑’。对农牧民来说也一样,无论哪一支,都是他们心中的‘玛奈乌兰牧骑’。知道我们要来,他们会早早过去等着,没有舞台,他们自发围成一个天然舞台。这种默契,是双向奔赴的。”邢力莉说。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这句自乌兰牧骑创立之初的口号,至今仍在践行。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牧骑队长张利军说:“我们到基层开展演出服务时,总要先问问有没有不方便出门的群众,演出结束后,队员一定会走进他家里,在炕头前为他唱一支歌、演几句小品。”张利军自豪地说,“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去过的村里,家家户户我都熟,乡亲们也认识我。”
担任队长23年,基层演出服务早已成为她的日常。“这是我们在帮村民清理院落垃圾。你看这前后对比,环境一下子就不一样了!”采访过程中,张利军掏出手机和记者分享起自己参与村里环境卫生整治的照片,手机屏幕上,几条裂痕清晰可见,她毫不在意地解释道:“这是我去帮村民搬东西的时候,手机在口袋里不小心被挤到了。现在任务多,还没抽出时间去修呢。”尽管一直奔波在路上,她的眼神依旧明亮。
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馆的墙上,挂着许多老照片:队员围坐篝火旁、在羊圈旁压腿、手拿剪刀帮牧民剪羊毛、为他们讲解卫生知识……副队长吉日嘎拉笑着说:“那时候,我们不仅是演员,还是理发师、卫生员、政策宣讲员。我们曾在演出期间帮牧民打了一口井,直到今天那口井还在用。”
“我们每年100场演出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农牧区基层。”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告诉记者,乌兰牧骑的演出绝不是“单向输送”,而是会根据农牧民、边防战士、厂矿工人等演出对象的不同需求,精心编排创作节目。例如经典作品《打草舞》,队员们把牧民秋天“打草”劳动时的一系列动作编成舞蹈,跳出了丰收的喜悦。“我们演出时,不少牧民一看就说‘这演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嘛’,脸上都是幸福和满足。”扎那说,“创作时我们心里就有个标准:乡亲们能不能接受,看了是点头还是摇头。就这样,我们乌兰牧骑队员渐渐走进了百姓心里。”
随着时代变迁,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剪羊毛、打井、收割播种等往日繁重的劳动已不再困难。“我们服务群众的形式也在变化。比如演出前后,队员们常常多留一会儿,陪乡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们聊聊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白岚说。
如今,一支支乌兰牧骑深入内蒙古的农村牧区、边防哨所和偏远地区,不仅送去文艺演出,还提供理论宣讲、健康服务、法律解读等贴近群众需求的实用帮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乌兰牧骑+”志愿服务模式。
“‘乌兰牧骑+’文明实践内容覆盖理论宣传、乡村振兴、文明乡风、普法宣传、双拥共建和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扎那说,“通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帮助农牧区推广先进生产方式、倡导文明生活,支持嘎查(村)开展文化活动,让‘你有困难你找我,我是乌兰牧骑我帮你’的品牌深入人心。”
传承乌兰牧骑精神:
“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
“呜——”汽笛声响起,一列来自1965年的绿皮“火车”缓缓驶来,搭载着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开启首次全国巡演之旅,也带领现场观众们漫步时空,回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往昔岁月。
为纪念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6月17日,由区直属乌兰牧骑联合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剧场精彩上演。
1965年6月11日,乌兰牧骑首次开始全国巡演。40名乌兰牧骑队员从呼和浩特市出发,历时7个月,跋涉逾10万公里,足迹遍及27个省区市,演出近600场。哨卡、学校、村镇、山区,延安、大庆、井冈山……他们穿越荒野戈壁、雪域高原,深情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邢力莉介绍道,剧中场景全部提炼自当年巡演的真实故事,为了做到对历史的忠实还原,主创团队历时2个月走访老一代队员,深度挖掘巡演途中的感人瞬间,为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力图将这份感动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她说。
在戏剧《乌兰牧骑》中,少年额尔登作为老队员的儿子,带着父亲的期望加入巡演队。起初,额尔登不理解父亲“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的信念,也曾因儿时父亲忙于基层演出缺少陪伴而有怨言。最终,他在巡演中历练成长,接过了父辈手中“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而在戏剧之外,一代又一代年轻的“额尔登”不断接力,让乌兰牧骑精神生生不息。
“我父亲就是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小时候跟着他下乡演出,条件非常艰苦,地广人稀、道路泥泞,有时候三四十公里就要走一天。当时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一听说乌兰牧骑要来演出,简直像过‘那达慕’一样,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穿着最漂亮的衣服,骑马、坐‘勒勒车’,甚至徒步赶来。”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呼格吉勒图回忆道,“其实乌兰牧骑在那时候进行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凝聚人心的集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嘘寒问暖,高高兴兴看表演,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非常温暖的记忆。”
60多年来,全区乌兰牧骑队伍发生了许多看得见的变化。
1997年3月,年轻的张利军刚加入磴口县乌兰牧骑时,印象最深的是“6块板凳”:“一共6块板凳,上面还写着队员的名字,只有1张桌子,下面垫着3块砖。”而如今,磴口县乌兰牧骑已经建起了自己的排练楼。
“随着时代进步,农牧区的路修好了,音响设备更新了,服装也更漂亮了,很多乡村都建起了文化大院和露天舞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变,乌兰牧骑的创作方向和服务形式也在调整,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呼格吉勒图表示。
在乌兰牧骑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精神始终未曾改变。正如《乌兰牧骑》剧情所呈现的,队员们所传承的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成就,而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每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来说,顶风冒雪、跋山涉水都是家常便饭。“有时演出正好赶上下雪,为保证效果,只能在地上铺一层薄薄的毯子,演员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却仍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一场演出下来,手脚膝盖全都冻得通红,实在让人心疼。”侯秀珍说。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常年的训练演出也在队员们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职业印记:肿胀变形的膝盖、严重磨损的腰部、断裂的跟腱……采访中,一位位乌兰牧骑队员诉说他们的“职业伤痕”,也让记者一次又一次湿润了眼眶。
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张天琪正是其中之一。2023年,他在排练中意外受伤,跟腱彻底断裂。在北京接受手术时,医生了解了他的职业后说:“小伙子,我不给你用止疼栓,如果你能扛过去,恢复会更好。”那时他才二十八九岁,满心渴望重返舞台,便咬牙答应。“我真的没上止疼栓,疼得术后三天没合眼。我们舞蹈部部长一直陪着我,最后出院时,发现病床边的床单都被我抓破了。”
张天琪回忆,后来医生问他:“我原以为你第一天晚上就会疼得喊吃药,没想到你忍了整整三天。为什么?”他回答:“我还要重返舞台,我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治好就行了。”医生感慨地说:“你要是早出生几十年,肯定是战场上不怕牺牲的钢铁战士。”张天琪毫不犹豫地回应:“我不仅是个战士,我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色文艺轻骑兵’!”
像张天琪这样,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乌兰牧骑的队员还有许多。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同样的坚守与热爱。正如他在原创剧本中写下的独白:
“因为我爱这里,我爱我脚踩着的舞台,我爱身后那面红色的旗帜。这里面有我汗流浃背却无怨无悔的青春,有我一腔热血不知疲倦踩出来的脚印,有我无数个日夜坚守‘演员’二字的信念,有我引以为傲的那红得火热的旗帜,舍不得啊,舍不得啊。如果能重来我还来乌兰牧骑,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演员。”
守正创新的乌兰牧骑:
“与时代同步,与草原同行”
“黄河水流浪打浪,共产党给咱指航向。大青山伸出温暖的臂膀,怀抱咱家乡亲如娘……”在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的演播室里,音乐编创与制作队员荆国梁沉醉在音乐世界之中。这首旋律悠扬的歌曲是他正在创编的作品《古韵今声话云中》。荆国梁告诉记者,这首歌结合了黄河流域的传统音乐旋律和Rap说唱元素,“是一种正在尝试的创新表达”。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根据内蒙古各地区的特点,不断挖掘、保护和弘扬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牧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马头琴、呼麦、长调、鄂伦春民歌、鄂温克舞蹈等非遗表演形式深受牧民喜爱,好来宝、蒙古剧、民族歌舞曲艺更适合传播党的政策;半农半牧区则注重蒙汉艺术的交融互鉴;农区乌兰牧骑深耕二人台、漫瀚调等本土艺术形式……
广阔天地,不仅是乌兰牧骑队员们钟爱的舞台,更是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我们边演出边交流,灵感往往不期而至。常常是一场演出刚结束,和老乡聊着聊着就有了新思路,看到特色风物便萌生题材,在大巴车上就能写出一两段曲谱,一路走、一路演、一路补充。”扎那说道。
在“学·创·演”提升活动中,乌兰牧骑聚焦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壮美风光,创作出如达斡尔族独舞《嬉水姑娘》、鼓舞《浪漫的鼓声》、乌力格尔《飞夺泸定桥》等一大批深入人心、传播广泛的优秀作品。今年,以“红色轻骑耀北疆”为主题的乌兰牧骑月期间,全区各支队伍围绕“北疆文化”品牌创演了一大批新作品,在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上,各乌兰牧骑的最新创作成果集中评比展示,“大家通过交流互鉴,将各地优秀作品推上更大舞台,也展现了乌兰牧骑不断创新的文艺成果。”邢力莉表示。
面对电视、电影和短视频、微短剧等日益普及的娱乐方式,乌兰牧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作品真正走进群众内心?
扎那分享了一次经历:一次演出后,有观众拿着手机建议:“短视频里的歌舞好看又方便,咱们乌兰牧骑也可以试试!”这句话点醒了队员:是啊,现在大家都用手机看短视频和直播,我们也应该跟上形势。于是队员们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架起手机摄像机,拍摄文艺作品和公益短视频,并在网络上做起演出直播,获得网友们的关注和点赞。“这一服务形式的创新,源于观众的文化需要,也启示乌兰牧骑要时刻关注百姓在想什么、看什么,牢牢扎根基层。”扎那说。
“你不要老把我埋怨,我是哑巴吃黄连。他的心肠,你老没看穿……”在托克托县排演厅,一段乡土气息浓郁的“呱嘴”正在上演。二人台演员张万中说:“这种贴近生活、语言朴实的小戏小品特别受欢迎。我们把它搬上短视频平台,通过反串、即兴等方式,融入普法、反诈等内容,效果非常好。”
除了线上,乌兰牧骑也在舞台艺术层面持续突破。近年来兴起的沉浸式戏剧,不仅打破了传统戏剧隐形的第四堵墙,同时拆除了舞台与观众席的隔离带。打造沉浸式戏剧成为乌兰牧骑创新服务的重要尝试。“沉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制作人兼导演乔轲强调,“我们要让尘封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当代艺术,让观众真切理解乌兰牧骑对人民的承诺。”
托克托县乌兰牧骑则融合威风锣鼓、歌剧与二人台等多种形式,重新创排沉浸式舞台剧《君子津》,还探索出“乌兰牧骑+文旅”的新路径。侯秀珍解释道:“二人台小戏深受本地群众喜爱,但为让外地游客也听得懂、看得进、记得住,演员台词采用‘托普’(托县普通话),在各个景区展演,现场十分火爆。这部精品旅游剧目创新实现了文艺从地方化向通俗化的转型,更好地传播了黄河文化,也有力助推了当地文旅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蒋若晴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制作: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