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车厢内“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气味浓重食品”的提示,看似是对乘车环境的优化,实则折射出公共空间管理中个体自由与群体权益的深层矛盾。
根据12306官网的说明,高铁并未全面禁止食用方便面,普通方便面仍可携带上车,铁路部门仅建议乘客在封闭车厢内尽量选择气味较小的食物。该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一方面,高铁车厢密闭,空气流通差,方便面冲泡后散发的气味浓郁且持久,容易对呼吸道敏感人群、孕妇等造成不适;另一方面,铁路部门保留了乘客的选择权,允许在餐车食用或通过12306平台订购沿线外卖。
值得注意的是,自热食品因加热包可能引发烟雾报警被明确禁止,而榴莲、臭豆腐等气味强烈的食品则被列入禁止携带目录。这种分级管理体现了铁路部门在规则制定上的审慎态度。
高铁“禁泡令”争议的核心,实际上在于公共空间中个体行为的边界问题。支持者认为,在高铁这样的密闭环境中,个人饮食自由应该适当让步于多数人的舒适度。反对者则强调,方便面作为“10元管饱” 的刚需食品,是长途旅行中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期待的落差。尽管铁路部门近年来推出30元以下平价餐食占比达64%,并与一些老字号合作推出特色餐食,但仍有乘客反映,高铁餐食存在“价格偏高、选择有限”的问题。这种供需失衡使得方便面成为部分人“不得已的选择”,也加剧了对政策动机的质疑。
高铁“禁泡令”的争议,本质是现代社会公共空间治理的缩影。它提醒我们,任何规则的制定都需在个体自由与群体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在优化车厢环境的同时,铁路部门应持续提升餐饮服务的性价比和多样性,让“10元管饱”的需求不再依赖方便面。同时,公众也需增强同理心,在满足自身需求时兼顾他人感受。当我们在高铁上撕开泡面包装时,不妨抬头看看邻座乘客的表情——公共文明的尺度,往往体现在这些细微的瞬间里。唯有技术、服务与文明意识协同进步,才能让高铁真正成为承载“诗与远方”的移动家园。(文/道如那 通辽市委网信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