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难免会遭遇一些不实信息的困扰。看似“权威”的信息,实际上往往是虚构的;那些吸引眼球的“突发事件真相”可能是摆拍、剪辑、AI合成的;自称”专家“或”律师“的,有时仅仅是为了引流而刻意编造的......网络绝非法外之地,要根治网络不实信息,需要从多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大对不实信息的约束力度, 明确网络不实信息的定义、责任主体及处罚标准。加强日常监管,督促各大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发布内容、标明信息来源,从源头防止不实信息的传播。利用AI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不实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识别和拦截,减少其扩散。同时,应建立快速举报和核查机制,对用户举报的不实信息及时处理,并公示处理结果。对于故意制造、传播谣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其次,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与透明度需要进一步提升。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公共安全问题等,权威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明确事件进展、处理措施与官方立场,避免因信息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空间。此外,需构建多元化的发布渠道,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新闻发布会及与权威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能快速触达不同群体。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各相关单位在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等方面进行协同合作,形成统一的权威发布口径。
最后,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培养他们“先查证、再判断、慎传播”的习惯,从被动防范转向主动应对谣言。为了减少谣言滋生的土壤,社会应营造理性讨论的环境,鼓励多元声音,特别是在社区、学校等场所,通过理性讨论而非谩骂来解决分歧。同时,还应增强法律与责任意识,明确造谣的后果,提升公众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文/何丽静 通辽市委网信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