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别让“拍照刺客”刺穿城市的暖意

  夜色中的西安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游人如织。

  正在游玩的孩子遇到“黑金面具人”热情合影,孩子兴奋地比出剪刀手,母亲举起手机连按三次快门——下一秒,这温馨场景被冰冷的收款码击碎:“25元,微信还是支付宝?”这是近日一网友发帖称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遇到“拍照刺客”的情形。

  “拍照刺客”套路如出一辙:扮特色、凑上前、快门落、掏二维码,或硬要钱,一气呵成。披着文化互动外衣,行商业欺诈之实。利用孩童天真、游客松弛、信息差,把“惊喜”变“惊吓”。25元事小,信任崩塌事大——当城市地标沦为“刺客”猎场,谁还敢对陌生笑脸卸下心防?所有未经告知的收费,都是对诗与远方的亵渎。而某些景区对“刺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异于自毁招牌

  图片来源:经视直播

  从本质上来说,“拍照刺客”现象是一种严重不诚信的商业行为,从法律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而“拍照刺客”在游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诱导合影,事后又被迫支付费用,实为一种隐蔽的“软性勒索”,严重违背市场交易的公平与自愿原则。它伤害的不仅是钱包,更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信任。

  “刺客”横行,病灶有三: 一是监管“肌无力”。景区管理缺位,对无证经营、强买强卖视而不见。若早有规定:“扮装收费者须挂牌明示”,何来“拍完才亮剑”?规则不立,乱象难止。二是维权“成本高”。游客大多是赶时间、怕冲突,常选择忍气吞声。“刺客”深谙此道,专挑带娃家庭、情侣等“软目标”下手,吃准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三是逐利“无底线”。部分从业者将“文旅口碑”当作一次性耗材,能宰一单是一单。殊不知,每一份被透支的好感,都是对城市形象的慢性伤害。

  要想根除“拍照刺客”,需技术与人性双轨并进。当盛唐气象与市井欺诈在霓虹中交错,修补信任裂痕,不能仅靠游客的警惕,更需制度的回应。

  一要明码标价,划设专区。在热门打卡点设立官方合影区要求收费表演者佩戴醒目标识(如发光背心标注“合影25元/次”),做到“先告知、再互动、后付费”。

  二要重拳清退,联动惩戒。加强实时监控,对未经许可擅自收费者,实行“一次警告、二次驱离、三次列入黑名单”制度,并与辖区执法部门联动,快速处置纠纷。

  三要做好前置教育。在景区入口、游客中心、电子导览等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提示,提醒游客警惕“免费合影”陷阱,提升防范意识。

  城市管理,不仅是灯光与景观的堆砌,更是信任与体验的守护。愿每座城市、每个景区都能化作细心的“校对者”——用监管的笔,圈出失信的瑕疵;用服务的墨,晕染安心的底色。当游客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晨光中的亭台、暮色里的街巷,更有眼底舒展的笑意、心底踏实的暖意,我们才算真正守护好了那份属于每个人的诗与远方。(张男)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