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唯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运用红色资源,做好守护与传承,才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确保红色资源永续利用、红色精神世代相传
●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运用,能够实现红色资源传播方式的多元与多样,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凝心聚力和价值引领作用
●坚持文化创新,因地制宜塑造红色文化品牌,以红色文化产业为基础,推进多业态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红色资源“旧貌换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为我们在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内蒙古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产生了大量珍贵的红色资源,形成了优良的红色传统。这些红色资源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新征程上,我们要准确把握红色资源的价值内涵,充分发挥其在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新成效。
坚持保护传承并重 确保红色资源永续利用
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唯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运用红色资源,做好守护与传承,才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确保红色资源永续利用、红色精神世代相传。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是第一步。近年来,我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全区各地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性修缮修复,持续深化保护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对于红色物质资源,坚持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并重,确保原真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红色非物质资源,要采取必要的传承活化措施,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推动建立常态化保护机制,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做好平衡。
强化对红色资源的系统研究。加强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研究、提炼、阐释,是用好红色资源的基础。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构建科学长效的红色资源研究机制。坚持顶层布局、整体发力,统筹规划,深化学术性、学理性研究,探究红色资源背后的内涵深义。要务本开新、推陈出新,探寻红色资源的精神标识,系统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脉络,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历史渊源。要有效整合优化各方力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合作,推动形成系统研究红色资源的强大合力,取得优质理论成果,促进红色资源转化利用。
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确保红色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传承弘扬是关键。红色资源承载着鲜活的历史记忆,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要多举办革命文物精品展陈,出版反映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通俗读物和精品力作,创作红色主题经典剧目和影视作品。要用好红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持续深入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项目,发挥好革命文物、革命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励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燃起爱国情、立下强国志、投入报国行。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为红色资源插上“翅膀”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运用,能够实现红色资源传播方式的多元与多样,有效增强红色资源的吸引力,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凝心聚力和价值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在认知、技术、制度机制等层面不断拓展突破,进一步优化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
提升数字思维能力,创新红色资源的运用观念。一要明确价值导向,夯实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根基。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把握和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二要革新思维理念,顺应数字技术发展大势。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主动权,快速适应因信息技术革新而带来的行业领域新变化,让数字技术成为提升红色资源运用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创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内容生产方面,要建立红色基因数据库,智能精准生产红色文化作品。促进集成技术要素与红色文化素材的创造性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充分展现红色资源的亮点特色。通过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方式,将红色理论、红色故事加以具体化、生活化的柔性处理,避免生硬说教和形式主义。在运用传播方面,要实现从现实场域到虚实交互时空场景的延展,让红色文化叙事视角新颖、情境更引人共鸣。可借助AI原生云、空间声场重建等技术构建互动场景,还原红色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使参观者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伟力。要打造时空变换、大屏触摸、虚实结合等互动方式,提升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在即时反馈方面,要运用专业的数据挖掘和建模方法,绘制出受众群体的“数字画像”。利用数字技术全面、动态、开放的优势,准确呈现受众群体的红色文化需求,为打造更智慧、精准、有效的个性化传播模式提供数据基础。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守正与创新的统一,用真心真情提升红色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完善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运用的保障体系。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注重完善网络空间、数字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安全审核和监管机制,规范数字技术的平台管理和使用,系统考量不同场景下数字化产品的授权使用机制,既要利用好数字技术的追踪、反馈等功能,又要防范个人信息隐私的泄漏风险。二要加强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加快培育既熟悉红色资源运用,又通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的通用复合型人才。三要破除信息壁垒,构建多元联动的红色资源数字共享平台。如,内蒙古大学和自治区文旅厅联合申报的“聚焦革命文物数字化传播的‘大思政课’虚拟仿真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平台虚拟仿真资源覆盖全区10个盟市,具有134个红色文化资源点位,为红色资源插上“技术翅膀”,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进多业态融合发展 让红色资源焕发生机活力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创新运用红色资源,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繁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坚持文化创新,因地制宜塑造红色文化品牌,以红色文化产业为基础,推进多业态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红色资源“旧貌换新颜”。
挖掘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各地要紧密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以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为目标,挖掘开发红色文化产品。一要结合本土的红色资源和历史事件,丰富红色文化背景,提炼红色资源中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元素,制作文化演出类产品。如,将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大型红色文化沉浸式实景演出项目,彰显地域红色文化特色,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二要借助红色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让红色文创产品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增加文化附加值。通过材料、工艺及功能优化,把流行时尚元素有机融入红色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的制作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旅体验,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实现旅游经营增收和文化传播增效的双重效果。
塑造红色文化品牌。要把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和红色景区是塑造红色文化品牌的最重要的实体机构。推进红色品牌创建,一要以满足目标群体需求、提升目标群体获得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教育培训研学需求、服务体验需求和参观游览需求,同时统筹评估配套人力、技术及管理等资源要素的现实状况。二要结合区情和地区红色资源实际情况,创立可识别、易记忆的红色品牌,通过强化品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让当地的红色名片亮起来,实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将红色资源与其他产业巧妙融合,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红色文化业态模式。其一,要深入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让红色资源“火”起来。全面整合红色资源,统筹布局、多点发力,逐步完善“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业态模式,让山水林田湖草沙为红色产业“增光添彩”。依托革命文物场所和红色遗址遗迹,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其二,既要开发利用红色物质文化,又要弘扬和传播红色非物质文化。做好红色研学旅游的整体规划,精心打造研学旅行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用一条条闪耀着红色光辉的线路,织起北疆大地的“红色地图”,点亮红色地标。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在文化交融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综上,多措并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激发红色资源的发展潜能,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作者:郝晨阳 刘宏芳,单位分别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