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直至其年满3周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性、普惠性的用现金支持生育的政策,被媒体称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一步”。
不同于以往部分地区仅针对二孩、三孩的补贴试点,此次新规首次将占出生人口半数以上的一孩纳入补贴范围,彰显了“生育权平等”的理念。国家层面首个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传递出鲜明信号:国家正在通过制度设计重塑社会对生育成本的预期,坚定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俩娃三年能领 2 万元,奶粉钱压力缓解不少”“大宝能补 9600 元,二宝出生后累计可领 2 万元”……不少家庭认为,这笔补贴虽不足于覆盖全部养育成本, 却体现了国家对生育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然而,也有声音指出,月均 300 元在一线城市只是“杯水车薪”,部分网民呼吁应探索“按收入分层补贴”。
在地方层面,呼和浩特市已率先推出“阶梯式补贴”:一孩一次性 1 万元,二孩每年 1 万元直至 5 岁,三孩每年 1 万元直至 10 岁,总金额最高达 10 万元。这种分层补贴模式,回应了社会对“精准性”的呼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四川攀枝花因“审核不严导致非户籍家庭违规领取补贴”被纪委通报,暴露出基层执行漏洞。专家建议,应建立“国家统筹 + 地方配套”的实施机制,并将育儿补贴与普惠托育、教育公平等政策联动,以形成合力。
当前,“育儿补贴政策”热度仍在。从公众对“普惠性”的点赞,到对“精准性”的期待,反映出社会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更高要求。正如全国总工会所强调的,“生育支持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而是需要政策、文化与社会环境协同推进”。唯有通过动态优化、透明执行与社会共治,才能让育儿补贴真正成为缓解家庭压力、重塑生育意愿的重要“支点”,为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包格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