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宜学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宜学城市”建设目标,全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教育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首府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优先发展 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优先保障公办学位供给,打响“学位扩容攻坚战”。三年呼和浩特累计投入83.3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4所。截至2024年底,70所已建成投用,新增学位5万个,剩余34个项目正全力推进。在和林格尔新区建成投用占地1483亩、总投资34.5亿元、规划在校生2.88万人的职业教育园区,市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市食品与医药卫生职业学校已于2025年9月首批搬迁,后续学校将分步入驻。为21所学校新建通用技术教室和创新实验室70间,改造29所学校58间理科考场,持续提升教学条件。出台《呼和浩特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实施办法》,落实《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规划(2021—2025年)》,建立学位资源热力图和新建小区教育部门会签制度,构建学位保障长效机制,并建立学校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有钱办事、持续发展”。严格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三年累计争取上级资金35.98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市级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教育,完善教育系统“项目库”,优化资金结构,累计安排资金12.68亿元。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累计投入2160万元,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优先完善入学服务保障,兜牢教育公平底线。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保障27%的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利,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全接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空余学位“全公开”,二孩、三孩入学“全保障”。发放各类资助金14.42亿元,惠及学生81万人次、教师550人。部门协同落实联动机制,常态化排查并动态清零失学辍学,保障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入学,依法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举办“把爱带回家”“牵手伴成长”活动300场,“敕勒川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困境儿童679名。

  聚焦核心力量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三支队伍”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举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专题讲座78次,师德全员培训94场次。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85名,选树“党员名师”2000余名。配齐建强思政队伍,补充专职思政课教师403人,初高中专职率达100%,小学达70.6%。严管厚爱,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聚焦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深化违规吃喝、“校园餐”、校服采购、教辅征订等重点领域治理,防范招生季、毕业季等敏感节点风险,切实解决侵害群众利益问题。食堂师生满意度持续提升,校服采购实现“双送检”,教辅征订更规范,家长学生负担持续减轻。强化先进典型引领,表扬市级先进集体74个、个人538名,发放奖励金92万元,落实奖励性绩效。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和心理健康评测。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施“名校(园)长+”工程,组建34个研修共同体。推进校长领航培育计划,依托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跟岗研修,培育市级优秀青年校长45名、“领航校长”100名。

  夯实教师队伍基础。在玉泉区、武川县试点基础上,全市推广“县管校聘”,各旗县区全部实施,初步实现县域师资均衡配置。制定招聘引进方案,累计补充教师5097名,其中985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32%,认定中高职“双师型”教师644人。创新合同制教师入编办法,择优招聘236人。健全“五级”培训机制,实施“菜单式”培训,与北师大等合作,累计培训教师3万人次。实施“名师+”工程,建成379个研修共同体。推进“卓越教师”培育计划,培育市级“卓越教师”3000名。选派500余名骨干教师赴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助力乡村教育均衡。线上线下培训专任教师1800人次,落实“1+4+N”结对共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增强教研队伍支撑。依托清华、北师大、复旦等高校,成立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市级教研部门增核编制16个,补充教研员22人。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课题96个、基础教育关键问题课题23个。构建“教科研协作与服务体系”,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科学教育实验区、高中阶段开展专项研究和试点。出台深化教研、课改实施方案,建立“教科研协同研究与服务平台”,提升教研专业化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 激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优化调整221个学校领导班子,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党组织书记全员参与专题培训。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完善依法决策、自主办学机制。制定《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和《督查检查考核评比事项白名单》,禁止非白名单事项进校园,切实为学校减负。将市直属5所幼儿园移交属地管理,优化管理权限。落实办学信息公开制度,保证信息透明。承担4项国家级和3项自治区级改革任务,全市70多所学校参与自治区立德树人综合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

  强化产教融合发展改革。面向社会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为航天六院、华耀光电等40余家重点企业精准培养技能人才7100人次。推进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培训中心52家,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开展补贴性培训11万人次以上。争取金融支持,出台金融助力人才科创方案,挂牌7家科技专营机构,推广“科创贷”等20余款金融产品。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38个、停招13个、新增25个专业(点)。搭建平台,150多家本土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超1.5万个,接收实习学生3000人。组建赛罕区“五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政校企媒产教融合共同体,布局“天空之城”无人机专业。

  推进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公、民办初中同步电脑派位录取,有效遏制“掐尖招生”和“违规招生”。实行“多孩同校”政策,方便群众。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排名、对教师奖惩,禁止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破除唯分数论。中考改革方面,逐年扩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深化教育评价与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具体举措和分工。开展政府履职评价,对9个旗县区实行全覆盖年度督导。关注学校与学生评价,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推动优质均衡创建,印发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一县一案”“一校一案”推进,武川县通过国家实地核查。加强专项督导,围绕教师工资、教育经费、“双减”等开展重点督导。健全督导体制机制,制定强化教育督导实施意见,配齐市、县两级督导机构和人员,实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完善成员单位协同、信息共享、问题整改、激励问责等机制,强化结果应用。建强专业督导队伍,聘任首届督学顾问、特约教育督导员,举办6期业务培训。评选市级督学能手20名、带头人10名、新秀35人。强化技术赋能,搭建“呼和浩特市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平台”,实施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和“绿色评价”。

  实施重点工程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呼和浩特市“宜学城市”建设以十三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系统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聚焦“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在各学段、各领域实现突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大幅提升至56.62%,武川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实地核查;“信息技术赋能”工程建成访问量超4480万人次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被列为国家级“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优质教育带动”工程组建87个“名校+”教育集团,覆盖全市57%的学生,与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名校合作办学成效显著;“校园安全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六个百分百”安防建设,并开展“校园餐”、校服采购等领域专项整治。“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双减’优化生态”等工程协同推进,共同塑造健康有活力的教育生态,为首府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若谷)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