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技与生态领域捷报频传: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将百公里亏电油耗刷新至2.6L,琼海博鳌国际机场“光储直柔”项目成为全国第二例、海南首例机场零碳示范工程,海南“一城、四镇、三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获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同比上升9.5%……这些看似独立的突破,实则共同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生态”双轮驱动的战略图景。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次实现远海石油平台物资运输,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实用。这些成果背后,是“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持续落地。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体现在硬件突破,更在于生态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推出98项特色活动,三亚、琼海等地通过“渔业技术国际培训班”输出中国标准,吸引泰国、印尼等11国学员参与。这种“技术输出+文化输出”的模式,表明中国科技已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正如比亚迪在巴西建厂引发的供应链聚集效应,中国科技正从“产品出口”转向“标准输出”。
长江干流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这一数据背后是“十年禁渔”所展现的生态韧性。博鳌机场“光储直柔”项目通过直流电架构,实现光伏发电、储能与柔性用电的无缝衔接,为全球机场零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科技与生态的协同,正在重塑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在包头至银川高铁包头至惠农段,智能调度系统使联调联试效率提升40%,而沿线生态廊道的同步建设,则确保了高铁建设与草原生态的平衡。这种“硬科技+软生态”的组合,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形成鲜明对比。当比亚迪的电动卡车行驶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上,科技与生态的共振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的交汇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正在给出新的答案: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孤立的技术竞赛,生态优先也不是简单的环境约束,二者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实现动态平衡。当全球仍在争论“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时,中国已用比亚迪的节能技术、长江的生态复苏、海南的零碳实践证明——现代化的真谛,在于找到科技与生态的“最大公约数”。(李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