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秉持“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阿拉善盟以破解教育发展痛点、满足群众期盼为出发点,在教育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育人模式创新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推动义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方向加速迈进,积极探索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新路径,以实实在在的教育发展成效回应群众关切。
在阿拉善左旗第八小学,新配备的希沃一体机成为教学“新助手”。教师们熟练运用设备标注重点、拆解难点,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让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校园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听课评课、心得分享等方式,手把手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从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到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该校正以软硬件“双提升”的实际行动,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名学生。
该校党支部副书记王晓倩说:“今年,我校着力加强软硬件建设,新建的艺术楼与功能教室充分满足了日常教学需求。同时,持续推进‘老带新’帮扶机制,每个学科每周固定半天集体备课,常态化评比青年教师基本功,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全力推动教育从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新阶段稳步迈进。”

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更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阿拉善盟以系统性思维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一方面构建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通过撤并小规模学校、优化校点空间布局、统筹师资配置、科学调整学区划分,重塑区域教育发展格局,实现小初高起始年级各族学生同校共班;另一方面聚焦“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推动4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暑期集中开展校舍改造与教学设备更新,实现学校功能室100%达标、校园文化品质显著提升,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筑牢硬件基础。

阿拉善盟着力推动高中教育突破同质化瓶颈,走出“特色化、优质化”发展新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阿拉善中学,“双师课堂”正打破地域限制——学生们通过屏幕与成都七中名师实时互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投入413万元打造的创新实验室,引入机器人、大数据、AIGC生成式大模型、3D打印等前沿科技,为学生搭建起科学探究与创新实践的平台,让高中教育的“优质内涵”不断丰富。该校高一学生徐梓溪说:“‘双师课堂’的开设,让我们与成都七中的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学校还开设了众多科学技术课堂,助力我们提高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阿拉善中学以集团化办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采用“区内名校+自治区级示范高中”合作模式,通过外聘资深校长领航、组建专业教育专家团队护航、畅通教师专业成长通道,系统性推进教师跟岗培训、跨校教学交流、学生研学实践与专项教研攻关,全面激活学校办学活力。2025年,该校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盟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该校副校长李爱荣介绍:“我们引进了‘双师课堂’,让学生享受一线名师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能高频次近距离地观摩名师授课技巧和课堂教学设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学校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为进一步拓宽高中教育发展维度,阿拉善盟持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将优质普通高中分招指标提升至60%,让更多学生拥有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同时,从政策制定、资源统筹、校地合作等多方面发力,推动高中教育向多样化方向延伸。今年7月,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阿拉善中学正式挂牌,填补了全盟优质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空白。如今,该校音乐、美术、器乐等特色课程有序开展,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搭建起成长舞台,也让高中教育的“多元图景”更加鲜明。
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阿拉善中学副校长乌兰其其格说:“我们以‘德艺双修’为核心模式,一方面从各学校选拔优秀教师,以走教、支教形式开展教学,结合校内外实践平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还会不定期派专业教师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打破单一升学路径,搭建新高考多元升学通道,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

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到高中教育的“特色多元”,阿拉善盟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行动,不断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丰富教育发展内涵。阿拉善盟教体局副局长越蓉表示,将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统筹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持续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以更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徐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