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汇丰学校五年级三班“开学第一课”上,学生渠辰用标准的国通语,声情并茂地朗诵《同心共筑中国梦 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一时间,隔壁五年级四班语文教师刘月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向学生讲解白族“三月街”节庆和布依族蜡染技艺。“这些课程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感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内涵。”刘月说。
这是汇丰学校“开学第一课”的生动场景。今年,该校面向四至六年级学生系统性开设《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课程。该课程配套读本分为4单元共12课时,涵盖各民族历史渊源、特色文化及团结故事,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四至六年级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队辅导员彭清华介绍,“我们通过12课时学习民族节日、英雄事迹等模块,让孩子们真正读懂‘团结’的意义。”
近年来,该校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广国家统编教材,并开发多元化实践载体,常态化开展“同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及艺术节活动。
“学校构建起‘课堂教学+特色活动+日常实践’三维推广体系,课堂上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规范性,确保师生沟通用语标准;本学期临河区各校将陆续开展‘校园普通话演讲比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家校共学国通语’等活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助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临河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语言文字股股长王玉环介绍。
把“开学第一课”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将文化浸润转化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是巴彦淖尔市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缩影。目前,巴彦淖尔市深入实施校园固本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实现幼儿园全覆盖,统编教材得到全面推广。全市还依托45处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研学,让共同体理念扎根于青少年心灵。(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