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时节,记者驱车前往距离四子王旗乌兰花镇37公里的斧楞山采访。远远望去,秋雨中的斧楞山云雾缭绕,连绵起伏的山峰若隐若现。
“斧楞山地处阴山北麓余脉,是四子王旗高山牧场的一部分,因其道道耸立的悬崖峭壁,宛如巨斧之刃,故称斧楞山。”库伦图镇高台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平介绍,斧楞山的地势极为险峻,山的北侧坡度较为平缓,而南侧则是万丈高的峭壁,沟壑交错,花岗岩山峰林立。
行走在山间,只见各类植物与野花竞相生长,阵阵秋风吹过,草浪轻舞,缕缕花草清香沁人心脾,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站在斧楞山的山顶向北望去,便会看到由东向西依次矗立着七座被誉为“七仙山”的独立天然石架,其中最高峰的海拔达1842米;向南眺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映入眼帘。“这十个大字,由12000多簇丁香种植拼接而成,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这是今年旗委、旗政府对斧楞山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成果之一。”李俊平指着远方高兴地说。
斧楞山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胜地,也是一处革命圣地。走过一段长长的栈道,看到了镶嵌在山中的一个天然山洞,山洞高3米、宽4米左右,洞深38米,所处位置地势险要,周围群山环绕,非常隐蔽。“这是1938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七一五团为主)在绥北开辟抗战根据地时选定的主要后勤基地,以供后勤处官兵看管仓库、办公所居,七一五团的军需多数在此储备加工发放,征集来的军马和休整过程中的战马也在这里放养,在抗战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战略作用。”李俊平解释道。
走进位于高台村的“云畔·露营地”,只见露营地内环境优美、绿意盎然,听着悠扬舒缓的音乐,行走在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帐篷间,树木花草的清香扑鼻而来,顿时使人心旷神怡。
“‘云畔·露营地’是今年四子王旗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项目,目前还有部分收尾工程正在施工。”李俊平说,“我们以增加村集体收益为目的,营地从建设到运营,共解决村民劳动就业23人,每月人均收入达4500元,于今年7月中旬开始运营。”
走进露营地的餐厅厨房,只见厨师各自忙碌着,切菜、炖鸡、搓莜面、炸糕,大家在交谈嬉笑声中忙得不亦乐乎……
“从正式运营到现在,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每天的游客不少。我们以农家菜为主,用的蔬菜来自露营地‘共享菜园’,羊、鸡、鸡蛋都是向附近村民购买的,保证游客来这里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云畔·露营地”经营管理人张俊龙边干活边高兴地说,“也就这一个多月,我们共向村民购买了40多只羊、200多只鸡和2000多个鸡蛋,计划明年再增加一些游乐设施,进一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咯咯咯……”走进村民伊玉堂院中,只见他正给30多只鸡切着新鲜菜叶,一群鸡冲着他“咯咯咯”地叫个不停,迫不及待地等着投喂。伊玉堂边切菜叶边说:“自从有了露营地,我们村民又增加了一笔收入。目前周边村民的鸡和鸡蛋已经供不应求了,我打算明年再多养些笨鸡,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让游客品尝到我们地道的土特产。”
在高台村老党员刘忠家,老两口正在院里忙着给羔羊添加草料。“我是土生土长的高台村人,小流域治理实在是我们村的大好事大实事啊,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庄。”刘忠笑呵呵地说,“露营地游客多、生意好,村民的羊直接卖给露营地,再好不过了。”
“明年,我们要按照‘一户一品’的形式,打造一个民俗村;在露营地现有基础上,以‘农文旅+研学’相融合的形式,继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切实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依托斧楞山,进一步深挖革命故事,计划建立一个红色文化展馆,以红色旅游业为纽带,将红色基因弘扬传承。”库伦图镇党委书记曹雪飞表示。
近年来,四子王旗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施策、统筹推进的原则,构建以水利部门牵头协调、多部门聚力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今年,四子王旗共投资1700多万元,于3月底开始对斧楞山和高台村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87.3%,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下游泥沙量明显减少;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管护措施,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77.7%,大面积地表植被的增加,提高了调水保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年调水11.09万立方米,年减蚀5万吨,治理区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工程进度达90%,正加速推进。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四子王旗水利局局长高剑英表示,下一步,将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以总面积达544平方公里,流经乌兰花镇、库伦图镇等五个苏木乡镇的大清河为重点治理区域,继续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四子王旗力量。(孙国俊 张蜀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