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集宁区:绘就生态之城新图景

  近年来,集宁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通过持续探索城市建设与生态修复的协同路径,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绘就生态之城新图景。

  生态修复 山水成色越来越足

  集宁区地处阴山山脉灰腾梁南麓,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其别样风光,但也面临着生态脆弱的挑战。曾经,这里城区绿化稀少,四季风沙不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地真实的写照。

  面对生态基础薄弱的现状,集宁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开启了生态修复新征程。

  在白泉山绿化改造中,采用抗旱新技术,从整地、选苗到造林、浇水,运用吊针输液、营养灌根等方式增强树木抵抗力,并建设蓄水池,实施膜下滴灌,确保栽植成活率。经过三年努力,白泉山共栽植各类树木369万株,其中常绿树102万株、落叶乔木110万株、花灌木157万丛,成活率超98%。同时,修建园路68公里、广场18个,建成14个亭台楼阁,实现从“不毛之地”到“城市绿肺”的蜕变,成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

  霸王河生态修复工程同样成效显著。2010年起,通过清淤、截污、绿化等综合治理,这条昔日的“龙须沟”重焕生机。如今已形成长22公里、宽约1公里的水域绿化景观带。

  2017年启动的南沙河改造工程,通过河道污染治理和绿化提升,将时令河打造成贯穿旧城区的景观河,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此外,老虎山、卧龙山等也通过精心规划,实现“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的转变。集宁区加大对公园、道路、小区等的绿化建设,综合采取规划建绿、拆违建绿、借景扩绿等措施,成功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效果。截至目前,集宁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23%,绿化覆盖率达42.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4.96平方米,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建在玄武岩上的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污染防治 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生态环境改善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只有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才能让绿水青山永驻,蓝天白云常在。

  守护蔚蓝天空,筑牢发展底线。集宁区打出了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的“组合拳”:加强工业监管,推动节能减排;推进供热管网改造和清洁取暖工作,通过平房接入集中供暖和煤改电等方式,改善空气质量,2023年完成“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使1.16万户居民受益;加强餐饮门店油烟排放治理,实现油烟净化设备全覆盖;严格执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减少扬尘污染。通过这些举措,集宁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年均优良天数超300天。

  涵养城市水源,保障河湖清澈。集宁区统筹推进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恢复河湖清澈。集宁区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无劣V类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99%。

  强化土壤防治,严格用地管理。集宁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对污染地块的管控和修复;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目前,集宁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融合发展 绿色经济加速崛起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集宁区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新能源产业方面,集宁区有效风场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内蒙古三分之一,开阔平坦的地形和良好的光照条件吸引了京能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持续扩大,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集宁区围绕马铃薯、酸奶、牛羊肉等特色产品,不断提高加工转化率,目前已达76%。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地域特色品牌。产值突破12亿元,同比增长23%,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文旅康养产业方面,集宁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康养、会展经济等绿色产业。打造6条“游在集宁”精品旅游线路,涵盖草原度假、乡村体验、生态观光等;举办消夏文化旅游节、“冰雪之恋”等系列活动;培育北官驿宿、云朵嘎查民宿、滨河康旅度假区等文旅新IP;开发4条精品研学线路,融合红色资源与生态特色。2024年接待游客4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夯实根基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如何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内涵”。集宁区聚焦民生痛点,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惠民工程,实现局部与整体协调、治标与治本结合。从环境提升到文明城市创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赋予城市温度与韧性。

  集宁区将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每年开展全民植绿行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植绿、护绿、爱绿”已成为市民自觉行动。

  坚持“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原则,全区派出12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650名养护工人,负责40个公园、13个广场、114条道路的日常养护工作。成立专业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团队,通过除草、松土、浇水等精细化管护,确保苗木成活率和景观效果。同时,建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此外,集宁区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引导其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资源等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集宁区,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绿,四时风景各异,四季皆有风情。(王圆捷  薛燕)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