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人民政协报】林海草原深处的民族团结情——“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走进呼伦贝尔

  2025年9月11日,《人民政协报》第8版刊发题为《林海草原深处的民族团结情——“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走进呼伦贝尔》的文章,报道了“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日前踏上初秋的呼伦贝尔,寻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了解新时代各族群众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11日《人民政协报》第8版

  刘东旭在检查边境设施

  布冬霞和她饲养的驯鹿

  初秋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的林海依旧深绿,草原上的风却已染上丝丝凉意。日前,“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踏上这片广袤土地,寻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了解新时代各族群众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

  探寻“交融”基因,夯实共同体意识根基

  “嘎仙洞的每一块岩石,都是各民族共生共荣的生动见证。”站在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前,望着洞口石壁上刻于公元443年的 “石刻祝文”,交流团每个人都被历史的厚重感所深深震撼。作为拓跋鲜卑民族的发源地,嘎仙洞静静诉说着古代北方民族从游牧生活逐步走向定居,从部落形态发展为王朝的漫长历程。这里出土的陶器、石器,既鲜明展现出鲜卑族独特的游牧文化特征,又清晰带有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有力印证了早在千年前,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文化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深度交融,奏响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乐章。

  在鄂伦春旗的土地上,从来不缺少各民族交往交流、团结一心的动人故事。“1941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王明贵队长率部来到此地,面临缺衣少食、路况不熟的艰难困境时,鄂伦春部落首领盖山毫不犹豫地带领族人伸出援手。”在布苏里军事文化教育基地,呼伦贝尔市石榴籽金牌讲解员沈笑宇满含深情地讲述道,“就是在这里,4个民族的11位兄弟立下‘共同抗战不投降’的坚定誓言。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在国家危难之际,紧密团结、共御外敌的深厚情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强大凝聚力。”

  也正是基于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多年后,在王明贵建议下,布苏里被建设成为北方军事后勤物资储备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每年吸引数千名游客特别是小朋友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身着仿制军装,背着小行囊在林间开展拉练;也可以在军区礼堂,聆听‘小花鹿奶奶’的民族团结故事。”沈笑宇说,作为石榴籽金牌讲解员,不能单纯讲述生硬理论,而是要让大家真切触摸真实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生动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续写。

  从布苏里出发,朝着根河市方向前行,林海愈发茂密。在鄂温克族驯鹿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布冬霞的夏季牧场里,20多头驯鹿正悠然低头啃食蘑菇,毛茸茸的犄角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往昔在大兴安岭深处,驯鹿是我们重要的‘森林之舟’,无论是搬家还是打猎,都离不开它们。”布冬霞蹲下身子,轻柔地抚摸一头小鹿的耳朵娓娓道来,“那时,割鹿茸是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我们响应生态移民政策迁至根河,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产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知晓中国有这样一支独一无二的驯鹿种群,以及我们这群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

  在布冬霞的牧场里,既有供游客观赏的驯鹿,也有放养在深山里的种群。“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驯鹿数量能越来越多,孩子们未来依然能够像我们一样,在山林中聆听驯鹿清脆的铃铛声。”布冬霞说,鄂温克族与驯鹿相依相伴的历史,是各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独特文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有力例证,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历史,从而更加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践行新时代担当,续写共同繁荣崭新篇章

  在呼伦贝尔的陈巴尔虎旗,游客们经常能捕捉到这样一幕:身骑骏马、胸印猎鹰图案的骑警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执行治安巡逻、突发事件处置、服务牧民群众等任务。

  “上马为骑警队,下马成突击队。”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介绍,这支队伍拥有16匹战马。夏季,他们在草原上巡逻,不仅守护着生态环境,还能及时处置各类警情;冬季,他们积极参与边境巡防工作,随时应对突发事件,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眼看到骑警队的队员,往往会被他们马背上的飒爽英姿所吸引,但石永志说,骑马可不是为了“耍帅”,而是需要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草原上有些地方开车,需绕行80多公里,但骑马仅需20分钟便能抵达。”同时,作为一支驻扎在牧区的队伍,骑警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蒙汉双语通”,一旦遇到游客与牧民之间因为语言不通出现了分歧,他们一到场便能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迅速化解。

  “牧民对我们十分信任,游客看到我们也倍感安心,我们就如同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石永志说,这支队伍中的队员来自多个民族,大家平日里一同训练,一起深入牧民家中走访交流。“我们会为牧民详细解读法律政策,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夏季相对清闲时,也会前往河北岸的牧民家中串串门,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陈巴尔虎旗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格日乐图的介绍让人深切体会到“戍边”二字所承载的重大责任。“我们肩负着200余公里边境线的管控重任,同时负责1.38万平方公里辖区的治安管理工作。”格日乐图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详细标注着6个边境派出所、1个边境检查站和多个警务室的边境辖区地图。在他看来,边境工作虽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都是通过点滴积累而成——大队的“卡伦沁”(卡伦沁蒙古语义为守边人)讲习所内,不时有牧民前来学习政策知识;红色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里,陈列着各民族携手共同戍边的珍贵照片,每一张都生动记录着“警民鱼水情”,彰显了各民族在守护祖国边疆过程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们的工作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依靠军警民联勤联防的强大合力。”说起从警多年来最感动的事,格日乐图最先想到的,就是一位位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边境线的护边员。“哈森格日乐大姐,年近70岁,在边境地区生活了60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护边员刘东旭,从老家吉林来到这里,一干就是20年。”

  “我负责46公里的边境线巡查任务。每天都要行走三至五公里,仔细查看围栏是否有破损之处,是否有游客误入禁区,是否有无人机违规飞行。”听到格日乐图提到自己,腼腆朴实的刘东旭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算不上什么成就。但也正是这种默默坚守,生动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团结的维护。

  “过去没有补贴,但会给我们颁发‘边境优秀信息员’奖状作为激励;如今国家越发重视,为我们提供了补贴,大家工作的干劲更足了。”刘东旭说,真正支撑他坚守岗位的并非补贴,而是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意识。“我2006年来到这里,就是被草原的壮美风光以及各民族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所吸引,从此便决定留下。这里的牧民都是我的兄弟,我们齐心协力守护这片土地,就如同守护自己的家园一般。”

  一路走来,呼伦贝尔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画卷徐徐展开:海拉尔区正阳街道以“北疆文化”为纽带,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用交融互鉴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卷,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厚植家国情怀;根河市森工公司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的三级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网络、15支“石榴籽志愿服务队”,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在职工群众思想中不断强化。

  从嘎仙洞镌刻千年的历史记忆,到布苏里铭刻的红色誓言;从鄂温克族对驯鹿文化的执着传承,到骑警队、护边员在新时代的默默坚守,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各民族更是通过团结奋斗,正不断书写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彩答卷,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愈发坚如磐石。(记者 奚冬琪)

  制作:杨晓丽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