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风光。克什克腾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而成的西辽河,滋养出璀璨的西辽河文化。被誉为“祖母河”的西拉沐沦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
席慕蓉笔下《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抹浓郁的乡愁,晕染于克什克腾旗。
冰川遗迹、花岗地貌、草原湖泊、河流峡谷、火山温泉、高原湿地、沙地云杉演绎的大自然交响曲,奏响于克什克腾旗。
这里,百岔河岩画流露出先民的心灵密码,土城子青铜甗闪耀着殷商文化的历史辉光,应昌路断壁残垣诉说着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老油坊沁润着百年传承的滴滴醇香,百岔铁蹄奔腾着蒙古马精神的奋进节拍……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与自然在这片大地上共同刻画永恒传奇。
岩画不语 青铜寻源
岩画,这一人类世界的“无字天书”,散落在大地的无数角落,记录着先民对生命和宇宙的最初认知,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
跨过湍流的百岔河,玄武岩壁上,先民们凿石记事,岩壁上的艺术瑰宝,承载着远古岁月的故事,形成一条蜿蜒百里的“远古文明画廊”。
“这是四重同心圆,中间是一个十字形符号,它可能代表了太阳;这是植物枝杈,它下面也有一个同心圆,可能表达了先民对植物神的崇拜;高处这个是倒三角形的人面,其左边有一个人工修整的台阶,可能是古人用来祭祀的场所……这些岩画采用了研磨技法,初步推断为新石器时代遗存。”站在岩壁前,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副馆长、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长青如数家珍。
克什克腾旗境内的岩画群包括百岔河流域岩画、砧子山岩画、西拉沐沦河岩画、土城子岩画,作画时代久远,跨越时限绵长,年代上至新石器时代,历经青铜时期,延续至辽早期。作画手法以涂绘、刻画、敲凿为主,题材涉及动物、人面、符号、星象等,画风古朴粗犷,形象逼真。2013年,克什克腾岩画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史学专家认为,百岔河与商人起源有关。
1973年,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出土了一件青铜甗,其造型和纹饰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出土的青铜甗类似。这件青铜甗出土地点的北部山区,有一块巨大的桌形石块,正北方为一高耸的馒头状山峰,经考古学者研究考证,这件青铜甗应是摆放在巨石上用于祭祀神山的礼器,其时代为商代晚期。
《荀子·成相》中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契为商人始祖,砥石即为商人先民居住之地。史学界有一种观点,砥石位于西拉沐沦河支流百岔河上游地带。这件青铜甗的发现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商文化具有亲缘关系,为研究商人的起源提供了一条重要佐证,也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文化交融的珍贵印记。
界壕贯野 故城沧桑
盛夏,克什克腾旗欢腾了起来。
贡格尔草原草青花艳、牛羊遍野,达里诺尔湖美丽宽阔、水光潋滟,达达线串联起诗和远方,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延绵在贡格尔草原上的金界壕,是融于壮丽自然中的宝贵文化遗产。金界壕又称金长城,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其北境修筑的防御工事,墙壕遗址总长达5000多公里,距今已有900余年。克什克腾旗境内的金界壕为界壕主线,总长度258.7公里,其蜿蜒起伏的雄姿依稀可辨,记录着遥远的烽烟往事。
草原游热闹场景背后,在达里湖西南约2公里处,沉寂着元朝最后的都城记忆。漫步在应昌路故城遗址,散落于草原深处的柱础、石臼、残垣断壁等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元史·列传第五·特薛禅》记载:至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请于朝曰:“本藩所受农土,在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实本藩驻夏之地,可建城邑以居。”帝从之。遂名其城为应昌府。二十二年,改为应昌路。
应昌路始建于公元1270年,为弘吉剌部藩王府城,公元1285年,应昌升府为路,直辖于元朝中央中书省。“东城无树起西风,百折河流绕塞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宫。”这是元代诗人杨允孚吟咏应昌的诗篇。弘吉剌部自建立应昌城后,至少有4位首领被封为鲁王,因此应昌城又称鲁王城。
在应昌外城南部一东一西分布有儒学府和孔庙遗址,遗址内“应昌路新建儒学记”汉白玉石碑的出土,见证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公元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退出大都,先退至上都,第二年又退至应昌,史称北元。1370年,元顺帝病逝于应昌。随着北元势力逐渐远退至漠北蒙古高原,应昌路也因此被废弃。
2001年,金界壕遗址、应昌路故城遗址一同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什克腾旗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从2020年开始,每年把1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旗财政预算。通过一系列举措,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广泛传播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时代价值。
铁蹄奔腾 麻油飘香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一句民间谚语,生动体现了蒙古马精神的锐气。
百岔川自古盛产名马,百岔铁蹄马是蒙古马中的优秀种群。具有步伐敏捷、蹄质坚硬的特点,在乱石遍布的崎岖山路上如履平地,无需另装蹄铁。
牧民哈斯巴根成立克什克腾旗百岔铁蹄马保护专业合作社,十几年来投身百岔铁蹄马保种育种事业;克什克腾旗公安局成立铁蹄马骑警队,守护一方平安;桦木沟景区里,马术实景剧《英雄的铁蹄马》震撼演绎红色故事……
从某种程度来说,百岔铁蹄马已成为标志性符号,激励着克什克腾旗各族人民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伴我度过金色童年……”经典歌曲《雕花的马鞍》抒发了马背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在克什克腾旗,马鞍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百余年来,这里生产的马鞍以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特点而享誉内蒙古地区。2009年,克什克腾蒙古族马鞍具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克什克腾旗的非遗瑰宝中,锤打麻油技艺也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锤打麻油技艺古称卧式锤榨法,元代《王祯农书》中已有详细记载。经棚镇常善村是锤打麻油技艺的传承地,明清时期,山东人孟吉星将锤打麻油技艺传入这个小山村,并在此开设老油坊。2018年,传统榨油技艺(克什克腾锤打麻油技艺)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该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就业工坊。
王浩是这项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把濒临失传、不景气的老油坊进行了重组、恢复,并牵头成立了呼德艾勒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老油坊,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和科普研学项目,吸引游客们前来亲身体验和了解锤打麻油技艺。
“麻油有魂魄,匠人自谦恭。我们这一代传承人要保持匠心,保护和传承好这项古老的榨油技艺,让更多的人通过锤打麻油走进克什克腾旗,了解克什克腾旗。”王浩说。
草原依旧清香,大河依旧浩荡,克什克腾旗是游子心中从不能相忘的遥远故乡,是千百年来承载先民欢乐与忧伤的文明故乡,是如今人人向往的心灵故乡。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尘封的史册里,读懂文明源远流长,在鲜活的当下,深知传承责任重大,正倾力守护文明根脉,共同谱写崭新与精彩。(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