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北疆大地稻菽飘香、硕果满枝。自治区农牧厅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为引领,在政策惠民、科技助农、人才兴农等领域多维发力、协同突破,将党的关怀与政策红利转化为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效。
“以前想申请补贴不知道有没有资格,这次都给咱讲明白了!”9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段家园村的政策宣讲现场,村民们围着宣讲员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满是喜悦。
当天,和林格尔县农牧局以“案例解读+现场答疑”的形式,将2025年惠民惠农政策及补贴清单“掰开揉碎”,不仅清晰梳理出政策享受条件与申请流程,还介绍了村里的“积分商城”,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与政策学习。
从“纸上”到“地上”,让政策红利直达田间地头。全区农牧系统党员干部带头“四下基层”,通过包联帮扶、驻村服务面对面听民意、解民忧。自治区农牧厅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选出“10项民生实事”,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807件。
该厅始终坚持用实绩实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果,今年以来,组织5万多户经营主体开展“头雁”、新农人培育工作,组织跨省互访、擂台比拼、宣传推介和技艺展示等27个活动,完成1000名“头雁”培育任务,创建“蒙雁兴农”品牌。自治区本级培训高素质农牧民1万多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00人、实用人才带头人1200人,着力打造“北疆新农人”品牌。
“这样的现场教学太实用了。我不仅知道了马铃薯晚疫病咋识别,还领到了对症的杀菌剂,今年收成更有保障了。”8月14日,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马铃薯田里,种植户拿着刚领到的农技资料和农资,难掩心中喜悦。当天,自治区植保植检中心党支部联合自治区农牧厅科技处党支部、呼和浩特市植保植检中心党支部、武川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联合党日活动,把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今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雨偏多,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发生范围扩大,“选什么药、怎么用药”成了种植户的心病。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地块,植保植检中心技术人员围绕如何对症选药、合理混配农药等进行现场讲解,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田间语言”,给农民解了心病。
在锡林郭勒盟,一场以政策宣贯、技术下沉、示范引领为核心的助农行动正在进行。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业技术处党支部联合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畜牧工作站党支部、巴音塔拉镇敖本高勒嘎查党支部组成联合服务队,以 “小切口” 打开服务“突破口”,切实解决牧民急难愁盼问题。
联合服务队围绕牧民休牧期生产实际需求,组织党员技术骨干与13家科技示范户建立“一对一”定向对接机制,精准破解生产难题。同时,依托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政策解读+技术指导+需求对接”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专业、高效的技术支撑,用管用的技术让牧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聚焦需求,把政策“讲进心坎里”。今年,自治区农牧厅持续开展政策落地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围绕水肥一体化、肉牛肉羊育肥、设施农业、单产提升等制作视频60多部。从“怎么申请惠农补贴”的政策疑问,到“肉牛肉羊育肥如何降本增效”的技术困惑,从“盐碱地怎么变良田”的资源利用难题,到“羊皮羊毛加工如何提升附加值”的产业需求,每一个视频都紧扣农牧民实际需求,让政策宣传真正贴近生产、服务生活。多个视频阅读量突破10万,服务农牧民群众100万人次以上,让群众在政策落地中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同时,该厅持续向1万多家涉农企业“开门纳谏”,向1000家以上龙头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向1万家左右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主体推送“一封信”,开展座谈会、培训班、推介会等各类服务企业的活动37场。
政策宣讲、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产业赋能,内蒙古农牧系统始终将民生温度融入每一项实践。在草原牧场、田间地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化作了农牧民脸上的笑容与农牧业发展的底气。(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韩雪茹 通讯员 岳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