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宁城县:紫蒙川上物华新

  紫蒙湖美景。宁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单德志  摄

  在老哈河与坤都河交汇的粼粼波光里,赤峰市宁城县——这座扼守三省通衢的祖国北疆重镇,徐徐展开一幅文明层叠的壮阔画卷。青铜簋的斑驳纹路低语着远古的密码,巍峨的大明塔剪影诉说着辽代的风华,松涛林海间仿佛回响着先烈们的铮铮誓言。

  这片沃土,自汉代起便被称为“紫蒙之野”。其名或源自山川形胜之壮丽,或寓王朝肇兴之祥瑞,早已成为这片古老土地的印记。自新石器时代第一缕炊烟升起,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汉等诸多民族如星辰般在此交相辉映,繁衍生息,共同谱写了灿烂的史诗。

  如今,紫蒙川上,古老文脉与时代新声交互共鸣,正续写着新时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锦绣华章。

  睦邻友好簋为证

  盛夏时节,记者一行踏入宁城县右北平镇小黑石沟村。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却在1975年因散落农家的青铜碎片走进人们的视野。此后,陆续在此出土的文物更证明了这片土地的不一般。

  1980年,一座中型石椁墓中清理出十几件青铜器。考古人员敏锐地感觉到,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墓葬那么简单。

  1985年的秋天,更大惊喜降临。村民在挖土时又发现一座石椁墓,考古人员赶到现场后,从墓中发掘出几百件青铜器。因墓葬在小黑石沟村,所以这里被命名为小黑石沟墓群。

  历经四度发掘,小黑石沟墓群向世人展现了壮阔的夏家店上层文化。2300余平方米的探方内,有320余处房址、灰沟、墓葬等遗迹,金器、青铜器、陶器等文物琳琅满目。

  在辽中京博物馆的灯光下,出土于小黑石沟墓群的“许季姜”青铜方座簋,正是这里众多文物的代表。据考证,这件刻有“许季姜作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的礼器,是春秋时期许国(今河南许昌)铸造。

  许国与出土这件青铜器的赤峰相隔数千里。从中原大地传到祖国北疆,无声讲述着民族融合的生动故事。

  内蒙古博物院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小黑石沟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品类多样、器物丰富,为研究辽河上游乃至北方地区青铜时代的地域历史、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与小黑石沟墓群遥相呼应的,是右北平镇黑城村的黑城城址。在宁城县文史研究会副会长赵存范的带领下,我们沿古老的“卢龙塞道”北行,来到了黑城城址。这里揭开了另一幅厚重的历史篇章:战国燕昭王十二年,大将秦开大破东胡,在此首设右北平郡,成为赤峰地区最早的郡县建制。遗址中花城、黑城、外罗城三城相套的格局,是解码北疆军事史的立体密码本。

  站在黑城城址的夯土残垣上,风穿过历史的罅隙。“二者时空相邻且功能互补,形成连续的地方史链条。”右北平镇文化站站长蓝国学,点明了小黑石沟聚落冢茔与黑城城址的深层关联。

  宁城大地上的这两处遗址如双星交辉,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生动的注脚。

  兼收并蓄辽中京

  清晨,辽中京遗址上,80.26米高的辽代大明塔率先披上金光。塔身八面浮雕在光影中静默,俯瞰着三重城垣铺展的“回”字形宏大格局——这是辽圣宗于故奚王牙帐地营建的新都,号曰中京,府曰大定。

  “整体而言,中京城仿宋东京汴梁城形制,分为皇城、内城和外城三个部分。中京城有明显的城市中轴线,它不仅是辽代五京之一,更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辽中京博物馆馆长宫相才,为我们解读这座千年古都的规划智慧。

  千年时光流转,这种兼收并蓄的基因已深植城市肌理。融合的智慧不仅刻在砖石上,更流淌在指尖的丝线里。见到契丹刺绣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和平时,她正在绣架前指导绣娘们飞针走线。

  契丹刺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契丹贵族对绚丽精美的刺绣极为推崇。当时,辽代匠人通过调配各种丝线,使丝织衣物上的刺绣呈现晕染效果,有的图案为了显示华贵,还用贴金线绣。在赤峰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绣品就可见其“压金彩绣”的精美。

  澶渊之盟后,辽宋交流往来日趋密切,文化艺术不断交融。在中原的刺绣艺术传入辽代宫廷后,契丹刺绣艺术经与之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多年来,赤峰市先后出土了很多辽代文物,其中,契丹服饰刺绣纹样中,有的含有龙、凤、孔雀、宝相花等源于中原的吉祥纹样。

  在于和平的指尖,古老的纹样焕发新生。她的突破之作《辽中京大明塔》,正是古今对话的典范。于和平回忆,历时10个月,这幅绣作才惊艳问世。此后,《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及《东丹王出行图》《丝绸之路》《双面绣台屏》等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

  “从辽塔规制到刺绣纹样,宁城县的历史文化在融合与传承中绽放独特魅力。”宫相才说。

  赤血丹心铸丰碑

  离开大明塔的巍峨身影,我们的寻访转向宁城大地深处那抹永不褪色的红。作为连接华北与东北的战略锁钥,宁城县自古为烽火淬炼之地。这片土地上,抗日先烈在血与火的抗争中铸就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在范杖子村红色纪念馆肃穆的氛围中,讲解员的声音将人们带回那段难忘的岁月。“宁城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承(德)平(泉)宁(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是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最前沿。”

  1940年,范杖子村诞生了承平宁地区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路北游击队。队长裴文和率20余名青年以简陋武器撕破日伪统治的夜幕。1944年,裴文和血洒河北平泉,宋占清、邓云等青年也相继不幸殉国。如今,他们的事迹在宁城县被代代传颂。

  松涛呜咽如泣。1944年3月29日,时任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的高桥率队转战时被日伪讨伐队包围。敌众我寡之际,他命令部分战士突围求援,自己带领余部死守阵地。激战中身中数弹,与六位战友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城示众。日军这一暴行不仅未让当地民众屈服,反而极大激发了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

  如今,步入高桥七烈士陵园,高大的花岗岩群雕再现了7位烈士英勇战斗的时刻。这里不仅是告慰英灵的圣地,更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生动课堂。

  薪火相传励后世,不负英魂望晓天。今日宁城县,持续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后实施了葫芦峪景区、高桥七烈士陵园、陈子实烈士纪念园等一批重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精心创作了《烽火宁城》《忠诚》等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剧目,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服务人民。

  当紫蒙湖的晨霭漫过青铜簋的铭文、拂过大明塔的风铎、浸润烈士陵园的松柏,历史不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托举未来的大地之手。

  在宁城县穿行,我们触摸着文明的年轮,聆听着英雄的故事,也感受着这座城市蓬勃的心跳。宁城县既铭记着“从哪里来”的叩问,更在奋力书写着“向何处去”的答卷,在祖国北疆镌刻下璀璨的文化印记。(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  于海东  宋爽)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