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几字弯”的东北角,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荒滩,土地板结、作物难生,农业发展长期受限,农民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然而,短短几年间,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碱荒滩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图景。
科技改良 唤醒沉睡土地
盐碱地土壤盐分高,保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产量低,农民辛苦一年,收益却十分微薄。破局的密钥,藏在2021年启动的“盐碱地改良+稻渔共生”技术体系中。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反复试验,通过测土配方,精准了解土壤成分,进行生物改良。在一系列科学手段的加持下,盐碱地逐渐“脱胎换骨”。
“一开始,我们心里都没底。这片地荒了这么多年,真能改好吗?”小滩子村村民们回忆道,“但看着专家们天天在地里忙活,各种机器设备进进出出,我们也慢慢有了信心。”
四年如一日的深耕,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稻浪翻滚、鱼蟹肥美的生态乐园。2000亩的连片稻田上,18个水稻品种茁壮成长,孕育出希望的种子。
稻渔共生 生态与产业双赢
在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稻渔共生”的生态治理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水稻在阳光雨露下拔节向上,螃蟹在稻田里欢快穿梭。
“螃蟹可是稻田的小帮手。”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农业生产负责人乔生介绍说,“鱼儿在稻田里游动,能起到松土、除虫的作用,它们的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种出的大米绿色又健康。同时,水稻也为螃蟹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让人惊喜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众多候鸟前来栖息。苍鹭、鸳鸯、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纷纷在此安家落户,曾经寂静的盐碱滩,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三产融合 集聚乡村振兴活力
随着稻田和渔业的发展,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进一步探索三产融合的发展道路,将农业与旅游、教育等产业有机结合,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科普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登上观光园的观景台,一幅壮美的画卷映入眼帘。“518·准格尔再出发”的励志宣言与“稻花香里守初心”的红色主题相互辉映,憨态可掬的“黄河小哪吒”卡通图案点缀其中,巨型稻田画在稻浪中若隐若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园区内,水上乐园、VR体验馆等项目一应俱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今年,园区还承接了准格尔旗全旗四年级学生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田间劳作中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感悟劳动的价值。在自然课堂里,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农作物,学习了农业知识,增长了见识。“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水稻,这次亲手体验插秧,才知道农民伯伯有多辛苦。”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高梓萌感慨道,“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玩各种游戏,我下次还要来。”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增收致富。40余名大学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园区发展带来了新理念。他们活跃在智慧农业管理、生态研学指导等新兴岗位上,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周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能获得一笔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在园区工作挣工资,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依托园区兴起的70多家特色农家乐,形成了“稻渔美食”产业集群,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
小滩子村村民菅丽花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我以前就是家庭妇女,整天围着家里转,没什么收入。”菅丽花笑着说,“现在好了,我在园区上班,每个月有3000块钱工资。村里的环境变好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我们住在这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未来可期 绘就生态与发展画卷
如今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已经成为准格尔旗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园区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新增9间民宿,并在民宿周边设立不同风格的网红打卡地。凡是入住民宿的游客,都可以免费游玩园区的所有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今后,我们打算进一步深挖‘稻’和‘渔’的文化内涵,多开发一些体验类活动,让游客能看、能玩,还能深入参与到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中,感受乡村的魅力。”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负责人刘慧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从改良一寸寸泛碱的土地,到激活一整片多元的产业,从守护一河奔腾的清水,到惠及一方勤劳的百姓,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实现的不仅是从盐碱荒滩到丰收沃野的地理蜕变,更是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产业跃升。当稻花香再次弥漫田间,这里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粮食,更是乡村振兴的满满希望与无限可能。(王慧琴 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