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东胜区正以雷霆之势破解一道城市发展的生态难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建筑垃圾日转运量突破600吨,而远在20公里外的北郊消纳场如同遥不可及的终点,高昂的运输成本催生了乱倾乱倒的顽疾。面对灰渣堆积的荒地与被污染的沟壑,东胜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建筑垃圾治理列为“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战场,用制度利剑与科技重拳开辟出一条资源再生的绿色通道。
制度筑基:全链条监管体系的民生实践
当建筑垃圾治理项目以高票当选年度民生实事时,东胜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郑重承诺:“监督必须抓铁有痕!”这不仅是庄严的政治宣言,更催生了覆盖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制度网络:
创新出台《建筑垃圾生产者备案管理制度》等专项制度,建立从生产者备案、运输监管到终端消纳的闭环体系。尤为关键的是《政府投资项目固废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办法》,以行政力量撬动市场杠杆,为再生建材开辟稳定出口。在人大“年初看计划、年中看进展、年末看结果”的全流程监督下,这些制度不再是纸面文章——区人大常委会每季度核查项目进度,代表与群众组成的督查团穿梭于工地,确保每条政策落地有声。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围城”痛点,实施转运站布局革命:新建4座标准化转运站,将清运半径压缩至5公里圈层。这正是民生实事“民呼政应”理念的生动诠释——通过降低60%处置费用、优化12条收运路线,源头遏制乱倾倒行为,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温度。
技术赋能:产学研融合的绿色智变
在北郊资源化利用中心,粉碎机正将混凝土块转化为再生骨料,而隔壁实验室里,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正测试新一代PU砖的承压强度。这条产学研融合的“绿色流水线”,凝聚着东胜区向技术要生产力的决心。
建筑垃圾智慧化监管平台如同城市“神经中枢”,实时追踪723辆备案运输车的轨迹。当某车辆偏离预定路线时,系统自动触发警报,执法人员10分钟内抵达现场。计划建立的“北斗定位+AI识别”的双重监控,将使乱倾倒发生率下降83%,处置效率提升40%。依托鄂尔多斯固废研究院搭建的技术转化平台,15项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粉煤灰转化为保温PU砖,建筑废料重新生成日光温室墙体,有机废弃物蜕变为生物质燃料。
基建攻坚:转运枢纽的战略破局
天骄路转运站的建设现场,工人们正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这个设计日处理300吨垃圾的枢纽,将与已建成的2座垃圾转运站构成三角布局,彻底改写东胜区建筑垃圾清运版图。
面对北郊消纳场20公里的运输瓶颈,东胜区创新构建“转运站—利用中心”两级处置体系,用空间换效率。首批建成的2座标准化转运站,通过缩短清运半径至5公里,日均转运建筑垃圾606.16吨,累计处理量达9.5万吨,相当于节约填埋用地15亩,减少柴油消耗1.8万升。随着富兴南路、天骄路转运站加速建设,东胜区日转运能力将突破1200吨,运输成本直降45%。这一布局不仅化解了“垃圾围城”困局,更以“小枢纽”撬动“大循环”——运输车辆单趟耗时从3小时压缩至40分钟,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东胜区以“治愈城市伤疤”为目标,对6处历史垃圾填埋场启动生态再造工程。在铜川镇复垦基地,工程师采用分层治理技术:底层铺设防渗膜阻断污染扩散,中层回填建筑再生骨料夯实地基,表层覆土60厘米并混入有机肥料。如今,28万株向日葵在昔日的垃圾场上绽放,花海随风摇曳,吸引市民驻足拍照。渗滤液经“厌氧+膜处理”工艺净化后,成为灌溉水源,年节水1.5万吨。这片曾经蚊蝇滋生的荒地,如今变身生态公园,步道由再生透水砖铺就,儿童游乐设施取材于废弃混凝土。
双赢格局:生态与经济的协同进化
随着乱倾倒热点区域减少90%,城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5%。在赛罕社区新建的“无废公园”,儿童在再生材料打造的游乐设施上嬉戏,老人们漫步于垃圾场改建的健身步道。显示出生态治理的终极价值。
东胜区的实践昭示着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康庄大道: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梗阻、技术革命重构价值、民生导向凝聚共识,建筑垃圾这个“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成为城市新陈代谢的养分。当再生PU砖砌成温暖的民居,当昔日的垃圾场绽放出灿烂花海,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净美东胜已跃然眼前。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无废”答卷,不仅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板,更向世界宣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绿色发展不是可选项,而是城市永续繁荣的必由之路!(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