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轻拿慢放,空蛋托和成品蛋托不要垒太高,小心碰倒。”在凉城县鸿茅镇西厢村辉军牧业公司二场的分拣区,工人们一边互相提醒,一边熟练地将经由传送带运送下来、色泽光亮的鸡蛋摆入蛋托、分拣装筐。不一会儿,成品蛋就整整齐齐叠放成摞。
走进辉军牧业公司二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规划有序的现代化养殖场。标准化鸡舍、商品蛋库、晾晒场、储粪场井然有序地分布于场内。养殖区内,降温风机持续运转,换气系统不断输送新鲜空气,舍内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实时显示于进门处的电子屏幕。喂料、饮水、清粪、集蛋等流程实现自动化控制,只需按动几个按钮便可全面运行。在智能化系统的精准管理下,15万只蛋鸡住进了“恒温房”,吃上了“营养餐”。
“蛋鸡场每年产鲜蛋2000多吨,目前已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产品供应呼和浩特市及本县部分超市、学校等。”辉军牧业公司负责人温利芳一边介绍,一边打开自己运营的短视频账号,“空闲时我会在短视频平台发一些蛋鸡养殖、有机肥相关的内容,既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也尝试为拓宽销路和品牌推广出一份力。”
“这几年,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蛋鸡养殖为突破口,利用村集体注资的方式,与辉军牧业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满足了8个村220户农户的增收需求。”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尚志刚告诉记者,现在每户农户年均分红超1600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不仅是蛋鸡养殖结出丰硕成果,辉军牧业公司还成功构建“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肥生产”的闭环产业链,踏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在这条绿色产业链上,鸡粪的“蜕变”尤为引人注目。面对每天产生16吨左右的鸡粪,辉军牧业公司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纳米膜智能堆肥发酵”工艺,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在加工厂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堆堆鸡粪经过发酵、翻刨、粉碎、去渣、造粒、成品包装等工序,成为富含有机质、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有机肥。这一过程不仅实现粪污就地处理,有效防止臭味扩散、减少蚊蝇滋生和病原菌传播,产出的有机肥还能显著提升农田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目前,有机肥加工年产量约10000吨,大多供应县内蔬菜大棚种植大户。”温利芳表示,生产有机肥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难题,更让废料变成了集体经济的增收点,为带动农户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弓沟沿大队五间房村民宿素喜和老伴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受益者。他说:“以前种地加上周边打零工,挣得少还不稳定,常年在外回不了家。现在大不一样,我们俩一年能挣八万元左右,离家近又方便。”像宿素喜这样依托产业链实现稳定就业的村民有30多人,农闲时还可吸纳20多个季节性岗位。
不再盯着“一只鸡”的收益,而是放眼“一条链”的潜力,西厢村正将产业发展之路走得扎实、走得绿色,更走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与未来。(郝帅鹏 冯华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