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全面加强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性部署。多项措施聚焦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并明确提出“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碳排放数据质量是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生命线。作为反映行业及企业特定时间范围内碳排放情况的量化结果,碳排放数据与企业配额分配、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清缴等环节息息相关。准确、全面、可信的数据是各类主体对全国碳市场保持信任和合理预期的依据,也是碳市场扩容提质增活力的基础。若数据失真,不仅会削弱碳市场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也将影响国家减碳成效。
我国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监管机制不断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有效改善。不过,随着“双碳”工作深入推进,全国碳市场加快升级扩容,对碳排放数据质量有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数据弄虚作假、管理薄弱等问题仍制约着数据质量提升。
碳排放数据的形成和归集,涉及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相关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意见》提出加强“全过程”监管,明确了各方责任和具体措施,将推动源头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协同,进一步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各方应以此为契机,积极落实相关要求,持续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守住碳市场健康运行的生命线。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作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主体和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碳排放监测是否科学、计量设备是否精准、数据存证是否及时等,直接影响碳排放数据质量。当前,部分企业还存在数据管理能力较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应推动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碳排放的计量、采集、留痕与存证等工作融入日常生产和管理,以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链条支撑配额分配、履约核算和信息披露。
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碳排放数据的监测统计核算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离不开技术赋能。应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施动态监控,提升监管水平。比如,借助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自动采集关键节点数据,确保记录不可篡改,压减数据造假空间;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细化数据质量管理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提高异常数据识别预警的精确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数据造假,利益驱动是主因。对企业而言,过多的碳排放需要更高的履约成本。从以往造假案例看,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性和独立性缺失,也使数据质量大打折扣。此次《意见》明确,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释放出从严监管的信号。要继续加强机构资质管理,让核查质量不过关、审核流于形式的机构退出市场。对弄虚作假保持高压严打,提高违法成本,防止技术服务机构与控排企业形成利益合谋。
碳排放数据质量,关乎全国碳市场建设,更关乎绿色低碳转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每一份数据都真实可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才具备坚实的实践支撑。(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