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丰”景正好。9月12日,记者在克什克腾旗林草局获悉,托河林场与内蒙古沃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230亩蒿柳养蚕基地、养蚕试验冷棚均迎来丰收季,放养的柞蚕已陆续进入结茧关键期,蓬勃的长势让这份养殖成果格外亮眼。
走进蒿柳养蚕基地,目之所及皆是生机。内蒙古沃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昊诚满脸自信地介绍起养殖成效:“今年基地的柞蚕品质大幅提升,‘草原青蚕’已经成为我们的标志性成果。你看这些蚕,通体碧绿透亮,身体清晰分明,背部纵线鲜亮夺目,腹部足肢更是活力满满。”更令人惊喜的是养殖效率的突破,柞蚕从孵化到结茧的周期仅需27天,较传统50天的养殖周期大幅缩短近一半,蚕体个头也更为壮实,平均体长达12厘米,单蚕体重超30克。按照这样的长势估算,今年每亩地可收获蚕茧约80斤、收入达30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这条产业路越走越稳。
这份优秀成绩的背后,还有专业力量的加持。日前,经克什克腾旗团委与科协牵线搭桥,江苏科技大学一行人专程赴基地考察交流。考察团队深入林间地头,仔细察看蒿柳生长与柞蚕发育情况,围绕蒿柳育苗、日常养护以及柞蚕养殖、后期存储,还有产业投入成本、产出效益等细节展开深入沟通。团队明确表示,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为克什克腾旗蒿柳养蚕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注入专业动能。
蒿柳养蚕在克什克腾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当地广袤的沙地资源与丰富的林地条件,这里具备蒿柳规模化种植的天然优势。今年托河林场230亩基地的成功试验,为产业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大局子林场已在机械沙障网格中栽植蒿柳容器苗1590亩,联丰林场也培育出6万多株蒿柳苗,产业规模正稳步扩大。
下一步,克什克腾旗将围绕“蒿柳种植—柞蚕养殖—蚕茧加工”构建完整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价值空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将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专业养殖技能,以便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蒿柳养蚕产业中,实现稳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这条扎根沙地林间的“金色”产业路,不仅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更成为推动克什克腾旗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力。(南丁 刘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