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
辽阔的草原与茂密的森林之间,北方游牧民族曾在这里生息壮大、融入中原,参与了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从考古遗址的无声见证,到文物瑰宝的深沉诉说,再到当代文化的自觉传承,呼伦贝尔风光无限的广阔天地中,孕育出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等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共同织就祖国北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根脉。

多元文化交融并蓄、和谐共生,既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内涵,又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呼伦贝尔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提出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的思路举措,以“守望相助”党建品牌,生动诠释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深厚情感;以“融合之路”文旅品牌,挖掘拓跋鲜卑南迁融入中原文明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串联起沿线丰富的文物遗迹、壮美的自然风光及多彩的民俗文化。
如今,民间文艺生机勃勃,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学术研究走在全区前列,五大文化标识传播广泛,全国文明城市、冰雪运动名城、油画之城等名片越发响亮,呼伦贝尔文化魅力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在北疆文化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理论研究持续深化
文化内涵不断拓展
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雪原,共同铸就了呼伦贝尔独特的自然体系,也成为各种文化因素交融交汇的重要场所。北方游牧文明的发祥地,嘎仙洞内岁月风蚀的石刻祝文,大兴安岭深处神秘的敖鲁古雅,额尔古纳河畔代代相传的戍边情怀,满洲里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呼伦贝尔文脉悠长、足够深厚,值得寻根问源,挖掘整理各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和发展脉络,才能让北疆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为进一步激发北疆文化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呼伦贝尔市携手中国社科院、内蒙古大学等权威机构,率先创建自治区首家北疆文化实践基地与市级研究基地,系统梳理多元文化脉络,精心打造涵盖411项核心元素的“文化素材库”,并积极争取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立项。充分发挥8家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首批吸纳85位专家学者入驻智库,推出理论研究项目89个、市级课题26项,17个项目入选自治区名单,25篇理论文章见诸学术期刊。其中,额尔古纳“戍边文化”课题,作为全区唯一典型案例被自治区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推荐,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为北疆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精神滋养润物无声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呼伦贝尔市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召开全市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不断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活力。将“北疆文化”“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深度融入各级乌兰牧骑和文艺团体创作中,建立“北疆文化文艺精品创作库”,汇集话剧《仔闹》、散文集《草原书》等117部优秀剧(节)目和文学艺术精品,作家海勒根那《白色罕达犴》荣获生态文学大奖,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描绘美好生活、赞誉先进典型、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成为北疆文化创作高地的生动注脚。

同时,“理论学习轻骑兵”“百姓名嘴”基层宣讲队伍持续发力,全市举办“声润北疆”北疆文化大讲堂,组织主题宣讲1.6万余场,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等各系列主题宣教活动700余场,让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千家万户。

文艺百花齐放,非遗传承创新。呼伦贝尔市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禀赋,持续深度挖掘用好非遗资源。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代表性传承人18人次,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6项、代表性传承人155人。现有民间文艺团体、群众组织、个体联盟千余家,活跃在城市街道、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坚守文化惠民初心的深情礼赞。
传播之声传遍南北
文化之美深入人心
由内蒙古日报社与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打造的“这就是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北疆文化建设大型全媒体文化传播活动受到各方关注,亮点频出。多重角度、多种形式的作品展现了呼伦贝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崭新的北疆文化成果。产品发布后,全网传播量超8400万次,有力提升了呼伦贝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呼伦贝尔市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各类平台资源,精心实施北疆文化品牌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探城”“思想草原”等25个文化专栏,发布稿件1700余篇。开展乌兰牧骑基层演出、公益电影放映、五彩儿童合唱团全国巡演等群众文化活动4100余场;并赴北京市、上海市、大同市、洛阳市等多地进行文旅推介、文化交流、展览展演106场。成功举办“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北京推介会、“赓续文脉创新发展——让世界看见呼伦贝尔美”主题油画展、文化作品展及电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路演等系列亮点活动。北疆文化借赛事、展演等活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鲜活名片。

优秀文化“走出去”,文化阵地“建起来”。呼伦贝尔市推进历史博物馆、乌兰牧骑宫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全市现有各类文化阵地1619个,新型文化空间100个,创新推出“15分钟文旅惠民圈”“15分钟公共阅读圈”“文化惠民超市”“群星小舞台”等,更好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业态焕新产业赋能
呼伦贝尔市深入挖掘拓跋鲜卑南迁融入中原文明这段历史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全力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精心开发旅游线路,积极推动“融合之路”重要节点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与洛阳市、大同市、太原市、北京市等地携手,举办文旅推介会、非遗展示等活动,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额尔古纳市推进黑山头草原游、室韦界河风情游、奥洛契庄园田园游等文旅项目,新巴尔虎左旗游牧迁徙活动展现民俗魅力,根河市“中国冷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努力打造曲棍球赛事之城······各具特色的活动业态更具吸引力。
冰雪与运动,同样铸就了呼伦贝尔的独特魅力。借助“十四冬”举办契机,精心打造了“冰雪运动名城”的品牌,积极推广各类冰雪赛事,如冰雪那达慕、冬季英雄会、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中俄蒙冬泳邀请赛以及冷极马拉松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报道,累计刊发超过118.8万篇,阅读量突破80亿人次。

近年来,呼伦贝尔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探索培育旅游产品,同时将农牧户游、医疗康养、非遗体验、体育赛事等有机嵌入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全面激发消费潜力,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礼韵悠长,文脉隽永。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既有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活力;既有草原儿女的豪迈情怀,又有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北疆文化正如一股蓬勃涌动的力量,推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以奋斗的姿态传承历史智慧,坚定迈向美好未来,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时代篇章。(付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