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濒危精灵在呼伦贝尔“安家”啦~

 

  清晨,大兴安岭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内蒙古柴河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间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保护站站长赵守峰带领工作人员在崎岖山径上前行。当行至一片人迹罕至的密林时,工作人员循着细微声响发现了隐蔽在枝杈间的巢穴:两只毛茸茸的幼鸟站在巢中,黑色的羽冠初显,绯红的腿爪虽稚嫩却已显露成年黑鹳的特征,正好奇地打量着周遭,俨然这片秘境的“新居民”。

  这是柴河保护区成立以来,工作人员首次用镜头捕捉到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nigra)的两只幼鸟。“能拍到幼鸟,比拍到成年个体更有意义——这说明黑鹳不仅在这儿落脚,还成功繁殖了后代,把柴河当成了真正的‘家’。”赵守峰压低声音告诉随行同事。

  作为对生存环境敏感度远超一般生物的“生态晴雨表”,黑鹳不仅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被生态学界视为“检验自然生态纯度的标尺”——它们对水质、食物、栖息地的要求近乎严苛,哪怕是溪流中微量的污染物、周边植被的局部破坏,或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低频噪音,都可能迫使它们放弃栖息地,因此只有生态系统完整、环境未受干扰的区域,才能成为它们的“宜居之地”。从种群数量来看,黑鹳全球仅存3000余只,中国境内不足1000只,且由于栖息地碎片化、部分流域水质退化等因素,黑鹳的种群增长始终面临挑战,每一处新繁殖地的发现,都对物种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而柴河地区能吸引黑鹳在此筑巢育雏,背后是一套“水质—食物—植被”三位一体的优质生态系统提供的“安心保障”,唯有水质足够清澈、食物资源足够丰富、植被体系足够完整且稳定,才能支撑黑鹳完成从选址筑巢、产卵孵化,到轮流育雏、教飞觅食的完整繁殖周期,黑鹳选择在此安家,本质上是对柴河地区生态环境优良程度最直观、最权威的“自然认证”。

  “生态好不好,动物最知道。”赵守峰指着巡护日志上的记录说,除了黑鹳,近几年保护区还新增记录了很多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鸟类种类也从2018年的156种增加到如今的183种,“比如之前罕见的鸳鸯、中华秋沙鸭,现在每年都能在柴河干流看到它们的身影。”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守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构建“专业巡护+科技监测+民间参与”的多元保护体系,通过高频巡护、无人机核查,严控违规放牧、非法采药等行为,同步修复退化植被与溪流岸线,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稳定性大幅提升,黑鹳等珍稀物种也得以在此繁衍生息。下一步,各保护区将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细化保护措施,为包括黑鹳在内的珍稀物种筑牢生存屏障,让这片自然秘境持续焕发生态活力。徐璐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