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工作中,由通辽市68岁退休教师华维光拍摄的《科尔沁沙地治沙记》,入选纪录类长期关注单元。
《科尔沁沙地治沙记》系列照片,记录了从2012年至今,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全过程,见证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迁。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面积超过8870万亩,其中,5491万亩在通辽市境内。“那时沙尘暴肆虐,生态岌岌可危。风沙刮得喜鹊窝摇摇欲坠,生灵几乎无处栖身。”华维光回忆,最初镜头里的荒芜景象,至今仍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科尔沁沙地治沙记》系列照片一
2014年,通辽市启动“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从此绿意开始在黄沙间扎根、蔓延。经过几年的持续治理,从2019年起,在华维光的照片中,沙地已绿草遍地、树木成荫。华维光自豪地说:“以前是‘沙中找绿’,现在是‘绿中找沙’,这变化天翻地覆!如今工程项目区特意留出的小片沙地,倒成了纪念昔日和吸引游客的景观了。”

《科尔沁沙地治沙记》系列照片二
13年来,华维光的镜头从最初捕捉的沙地风光,逐渐转向这项全球规模最大的植树造林治沙工程和这些与风沙博弈的治沙人。“全副武装”的人们如同雕塑般顶着风沙栽种树苗;妇女们吃力地一手提着一个约50斤重的樟子松苗艰难前行;疲惫的治沙人蜷卧在树苗捆上短暂小憩……他指着照片介绍说:“你很难看到植树人的面部表情。头巾、帽子、手套、风镜、口罩五件套,是他们必备的‘生存铠甲’,避免无孔不入的沙粒钻进耳朵、灌到嘴里。”

《科尔沁沙地治沙记》系列照片三
越了解治沙工作,华维光就越打心底里佩服这些治沙人:“他们每天早晨三点多起床,带上一天的干粮就出发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六点开始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就这样从春天干到冬天,一年四季不停歇。”

《科尔沁沙地治沙记》系列照片四
在华维光眼中,治沙人如同战士一般守护在科尔沁沙地上,努力创造着“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数据显示,通辽市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

《科尔沁沙地治沙记》系列照片五
“如果没有这些原始照片的前后对比,别人不会觉得这是同一个地方。这是摄影的力量,更是成百上千个治沙人创造的生态奇迹。”华维光说,他希望把这些人物形象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曾有一批人为治沙拼尽全力。(李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