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党走,不迷路,好日子,有奔头;感党恩,记初心,乡村美,民心齐……” 初秋傍晚,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的广播里,熟悉的顺口溜伴着晚风飘进家家户户。这朗朗上口的短句,并非民间俗语,而是新生村党支部书记张永久一笔一划写就的“政策解读本”。正是靠着这充满乡土气息的“密码”,张永久打开了政策条文晦涩难懂的“锁”,更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在村民心中扎了根、开了花。

鸟瞰新生村新貌
“最初宣讲惠农政策,村民要么坐不住,要么听不懂,宣传总像‘隔层纸’。”回忆起初任村支书的困境,张永久坦言。一次入户走访时,村民们围着询问:“补贴怎么领?村规怎么守?”面对专业术语一脸茫然的村民,张永久突然灵光闪现:“老百姓爱听实在话、顺口溜,不如把政策编成顺口溜?”

张永久正在葡萄亭下和老百姓用顺口溜宣传政策
他将村民反映的问题逐条梳理,用直白的语言、押韵的句式反复打磨,第一首关于村规民约的顺口溜就此诞生:“幸福乡村在振兴,六句事实要认清,全民同心听党话,党恩浩荡记心中……”没成想,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竟成了村里的“爆款”——原本记不住村规的老人竟能脱口而出,年轻人还会主动转发给在外务工的亲友。政策宣传从“干部讲、村民听”的单向灌输,变成了“大家念、一起议”的热闹景象。
“这法子管用!”找到窍门的张永久,从此踏上了“顺口溜创作路”。

葡萄开园百姓笑开颜

村民庭院种植的近30斤的冬瓜
他发现,村民靠葡萄产业增收,却不清楚种苗补贴、免费技术培训等政策的托底作用;残疾人补贴按时到账,大家只知“有钱拿”,却不了解背后是党的惠民政策。这些民生细节,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每一句都要接地气、沾泥土,让村民一听就懂、一记就牢。”张永久说。
如今,张永久编写的顺口溜已有数十首,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厕所革命”的好处,从民生保障政策到产业补贴细则,句句都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
“我老伴是残疾人,每月16到17号,补贴准能打到一卡通里,比儿女给的还及时!”村民刘海忠提起顺口溜里讲的补贴政策,满脸笑容。在他看来,这些短句把政策条文变成了“贴心”的提醒,“哪项政策跟咱有关、能享啥实惠,念两遍就清楚了。”
村民陈凤华的日子,更是在政策扶持下越过越红火:“书记的顺口溜没骗人!党的补贴咱拿了两万多元,养牛一年还能挣三四万元。现在我还是护林员,就想着要替党和国家守好这片林子。”话语间,满是对政策的认可、对党的感恩。

南瓜丰收啦

村民正在运输千亩鸡心果园林下种植的南瓜
“老百姓的认可比啥都金贵。”张永久说,这五年,他始终记着一句话:政策宣传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如今,村里还形成了新传统——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拍摄顺口溜短视频。视频里有葡萄架下的果实、庭院里的蔬菜、村口唠嗑的乡亲,用最鲜活的方式,让政策“走进”百姓日常生活里。
顺口溜虽短,装的却是乡村振兴的“大民生”。如今走进新生村,连片葡萄架下,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千亩鸡心果园里,青涩果子正积蓄力量;村民庭院中,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的背后,是政策宣传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驻村第一书记在老百姓家查看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村干部正在为村民讲解社保认证方法
“以前村民干事‘跟着感觉走’,现在‘跟着政策走’,劲头更足了。” 张永久说,“下一步,村里还计划把快板、漫画融入政策宣传,不光要让老百姓听懂,更要让大家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真正明白‘好日子源于好政策’。”
夕阳西下,广播里的顺口溜还在继续,清脆的声音回荡在村落间,不仅成为了新生村的“特色名片”,更成了民心向党、同心振兴的“幸福序曲”。这曲“接地气”的政策歌,唱出的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温度,更唱响了乡村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