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敖汉旗。敖汉旗委宣传部供图
敖汉旗,这片镶嵌在赤峰大地上的瑰宝,山川形胜、林草丰茂,万载传承如长河奔涌,七种文化脉络在此清晰可辨,为我们提供了北方及西辽河流域人类活动的纵剖面。
小河西的先民于此点燃篝火,兴隆洼的村落星罗棋布,赵宝沟的陶纹流转,红山的神玉生辉,小河沿的薪火相传,直至夏家店上下层的城郭初现,先民们垦殖家园、敬畏天地、感恩自然。
敖汉旗,不仅为中华文明探源树起无可替代的时空坐标,更是北疆文化底蕴雄浑、源远流长的鲜活见证。
粟作之光 千年回响
在努鲁儿虎山脉北麓、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坐落着震惊世界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它揭示了距今约8000年的文明曙光。
“兴隆洼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敖汉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姜仕勋告诉记者,兴隆洼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发现的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自发现以来先后进行了7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4.8万平方米,外围有保存完整的椭圆形围壕,清理房址188座,房址呈东北—西南排列。最令人惊叹的是遗址中央有一座大房址,面积达到140平方米。这么大的房址出现在8000年前,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布局、房屋建筑、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专家们认为,兴隆洼遗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经过全面考古发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聚落,被称为“华夏第一村”。
1996年,兴隆洼遗址被评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度和“八五”期间,兴隆洼遗址均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又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目前遗址已经被回填,虽然记者在现场看不到姜仕勋讲述的场景,但从当年拍下的遗址照片上,仍可见遗址的规模壮观。
文明的基石,离不开农业的支撑。考古学家在兴隆洼文化的遗址浮选中,惊喜地发现了兴隆洼文化时期1500多粒珍贵的碳化粟黍标本。这一发现震惊学术界:这些谷物比中欧地区出土的同类早了2700年,被确认为全世界人工栽培年代最早的谷物。如今在赤峰市各地博物馆,碳化粟黍颗粒与石斧、石刀、石磨盘等工具共同陈列,诉说着先民驯化作物的伟大历程。
2012年,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敖汉小米”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首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敖汉旗召开,各国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敖汉旗是“全球旱作之源”“世界黍粟之乡”。2016年,敖汉谷种更是随“天宫二号”遨游太空。
正是这“禾盛黍丰”,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根基。
玉器初现 红山辉映
在赤峰博物院的展厅里,聚光灯下,一件件古朴温润的玉器静静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跟随讲解员的指引,我们的目光落在展柜深处。“兴隆洼文化的典型代表——玉玦,还有旁边这件玉斧,它们不仅是装饰或工具,更开创了中国史前用玉的先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之一。”讲解员指着一对小巧的环形玉器自豪地说。
就在先民们弯腰耕作的同时,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已在这方寸玉石间绽放出璀璨光芒。
步入红山玉器的世界,其独特魅力扑面而来。端详勾云形玉佩,其造型经历了由繁入简、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小小的玉器,仿佛浓缩了先民兼收并蓄的文化智慧。
研究表明,部分玉料来自辽宁岫岩,辗转千里至此,使敖汉旗成为兼容并蓄的文化熔炉。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红山文化鼎盛期,神秘威严的玉猪龙、C形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大量涌现。要理解红山先民的精神世界,必须亲临他们的祭祀圣地。在敖汉旗境内,积石冢与祭坛的组合遗迹尤为清晰。
2024年,敖汉旗下洼镇的考古发现震惊学界。这处因遭盗掘而启动的抢救性发掘项目,揭露出一处距今51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元宝山积石冢。
考古人员认为,元宝山积石冢的发掘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从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体量最大的玉猪龙,填补了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
此外,不仅遗址的建筑模式与龙山时代石城相近,其祭祀形式也与龙山时代石城藏玉于墙同源。这些都为深入了解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组织管理,探讨红山古国礼制文明、文明化进程以及红山文化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贡献和意义提供了确凿的资料实证。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与安徽凌家滩文化玉冠饰相类似的器物,这绝非巧合,它有力地揭示了史前“古国”间远距离文化交流的存在。
站在这片刚被唤醒的土地上,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先民对天地宇宙秩序的虔诚敬畏。
薪火相传 古今交响
元宝山积石冢的惊人发现,迅速点燃了公众的热情。今年6月26日,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甫一开幕,观者如潮。展厅内人头攒动,观众们屏息凝神,在内蒙古彩陶坡2023年出土的蚌龙、2024年元宝山积石冢最大墓葬(M15)出土的成组器物前流连忘返。这些首次公开展出的国之瑰宝,让红山文化的璀璨光芒穿越五千年岁月烟云,在上海的聚光灯下夺目生辉。
这份古老的玉脉,至今仍在强劲跳动。当我们把目光从上海的展厅拉回敖汉旗,在一家质朴的玉石雕刻工作室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海明全神贯注地伏于案前,锋利的刻刀在他布满岁月老茧的手中稳健游走。刀锋过处,玉屑轻扬,一块其貌不扬的璞玉正经历着蝶变。当地的玉雕历史很久远,但如今传承这份手艺的人已经不多,张海明仍放不下这干了一辈子的手艺。
“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是舍不得放下,就想传承下去。”憨厚的他说起玉雕无比执着。如今,他的工作室已成为非遗研学基地。当青少年们好奇地围拢,指尖轻触那些温润的玉料,那一刻,历史的脉动,正透过玉石,与新时代的心跳共振。
8000年前兴隆洼先民种下的那粒粟,依然在敖汉旗的沃野上岁岁金黄。每到秋收时节,五谷丰登的乡野,是土地的慷慨回馈,亦是游子的乡愁慰藉。敖汉旗正通过抢救性记录农耕记忆、建设主题博物馆、推动农旅融合。所谓传承,不过是古老智慧在当代土壤里,一次又一次破土新生。
经过文物普查,截至目前,敖汉旗共发现各个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3043处。遍布的遗址与珍藏的吉光片羽,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包容。
透过赵宝沟文化的神兽纹灰陶尊,我们看到它精准填补了辽西史前文明序列的缺环,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璀璨根基。同时揭示了距今7000年前后中国北方先民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创造力,是探索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节点。
透过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嵌贝彩绘陶鬲,我们看到内陆与沿海先民跨越山海交流的物证,诉说着这片土地开放交融的气度。
透过辽代武安州巍然屹立的古塔,我们看到铅华荡尽而凝聚的历史沧桑,诉说着这片土地岁月长河的厚重积淀。
听一段文明琼音,寻一道远古足迹,赏一方美玉光华,尝一口黍粟醇香……敖汉旗,不仅为中华文明探源树起无可替代的时空坐标,更为北疆文化品牌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深度与实证支撑。(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于海东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