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2025年全国小排球锦标赛暨青少年夏令营(西北赛区)活动中,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牛桥街小学、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南海分校3所学校派出的7支女排队伍一路过关斩将,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两个亚军、一个季军、一个第四名的好成绩。包头市东河区7支队伍在8个组别中全面开花,让“东河排球”的名字响彻赛场。
一连串亮眼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东河区构建“小学筑基、初中淬炼、高中腾飞”排球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从二年级的垫球启蒙到六年级的战术配合,我们每个学段都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公园路小学教练道出梯次培养秘诀。作为包头一中女排后备人才基地,这里的队员从入学起就进入“小学—初中—高中”升学通道,五年级的李悦已经接到包二十四中初中梯队的预录通知,她充满期待地说:“我的目标是像学姐们一样打进全运会。”
去年,当包头一中女排队员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项目资格赛拿下最后一分时,教练员、运动员禁不住眼眶湿润——终于闯入全运会决赛圈了!这支队伍中,6名主力球员均来自东河校园:从牛桥街小学毕业的张琳自四年级开始接受系统训练,公园路小学走出的王嘉怡初中时就已稳坐主力位置……
“天才不可能凭空冒出来,而需要体系的奋力托举。”东河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东河区已有公园路小学、牛桥街小学、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南海分校等3所学校挂牌包头一中女排生源基地,通过“U系列选育+专业教练驻校+趣味训练课”模式,已筛选培养300余名排球“苗子”。放学后的排球社团、假期的集中训练营、层层递进的“区长杯”“市长杯”赛事等,让热爱排球的孩子一直在成长。
眼下正值暑假,牛桥街小学的排球馆却依旧热闹,二年级的小将们正对着墙壁练习垫球,墙上“顽强拼搏”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的教练团队既有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也有持证体育教师。“先教会孩子们尊重对手、接受输赢,再谈技术提升。”教练的话道出东河排球的育人内核。
目前,包头市东河区已有12所中小学开设排球必修课,组建校级队伍38支,每年近万名学生参与排球运动。从校园赛场的欢声笑语到全运舞台的奋力一搏,东河区用贯通培养的智慧证明:当体育回归教育本质,每个孩子都能在跃动中收获成长的力量,而那些闪耀赛场的小将们,正是钢城精神最鲜活的传承者。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志贤 通讯员 侯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