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站式服务大厅。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指导。

  内蒙古蓝色火宴科技环保股份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产品化验。  

  4月22日,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深入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340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绿洲防护体系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这片绿洲防护体系示范区,是自治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绿洲防护林体系和沙漠边缘防风固沙林草带建设技术示范”取得的初步成果。

  5月29日,赤峰市红山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联盟的16家医药企业、1所高校、3家医院打破行政壁垒与学科边界,将依托医院临床数据与企业生产工艺的双向流动,推动药物从概念验证到临床应用的全周期加速。

  一个个生动实例展现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

  今年,内蒙古首次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并于近日完成对103个旗县(市、区)(以下统称旗县)2024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103个旗县中,共有10个一类旗县、15个二类旗县、78个三类旗县。

  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科技创新能力一类旗县,探寻各地因地制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迈向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让创新要素“转起来”

  “这颗青花菜球径均匀、紧实饱满,亩产比传统品种提高20%,地头价每斤高出1.5元。”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内蒙古冷凉蔬菜试验站成果转化田间,种植户高云生捧着刚采收的青花菜喜笑颜开。

  “我们通过‘控肥增效’技术模式,让青花菜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12%,农药残留趋近于零。”试验站特聘专家庞琢介绍,该技术已在呼和浩特市周边推广2000多亩,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近3000元。

  仅2年,试验站里,由5个国家级育种团队与3名自治区级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成功培育出南瓜、甘蓝、胡萝卜、西兰花等5大类国产化冷凉蔬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带来“控肥增效”的种植密码,让每亩地化肥用量减少15%,产量提升10%,还培育出优质冷凉蔬菜新品牌,让高品质蔬菜走进北京市、上海市等20多个城市的商超。

  “跟着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斐的团队学了半年,现在我也能看懂土壤检测报告了。”种植大户刘霄霆说,通过试验站的“田间课堂”,他不仅掌握了有机肥料替代技术,还带动周边10户农户搞起标准化种植。

  如今,“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园区+企业+农户”的示范推广模式,以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冷凉蔬菜主产区,推动遴选出的优质国产化蔬菜新品种“小田”变“大田”。

  今年,试验站引导周边农户种植贝贝南瓜、胡萝卜、甘蓝、白菜等新品种500多亩。

  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指挥棒”,新城区深谙此道。

  2024年,新城区共争取到7100万元上级科技专项资金,给企业装上了“助推器”。内蒙古交通集团科技发展部部长乔志说:“目前,公司的粉煤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各项研究任务能顺利推进离不开新城区‘滴灌式’服务”。去年,内蒙古环投集团等企业获得自治区“揭榜挂帅”资金1300万元,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上门服务就是让企业暖心。”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内蒙古磁石创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伟的话语,让内蒙古巨华集团大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贾玉琦深有感触:“科技服务小分队的30余次入企指导,帮我们厘清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流程,让企业顺利通过认定。”此外,新城区还举办10场政策培训会,帮助200余家企业享受到研发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让企业少缴税款超千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共生。”新城区科技局局长连慧道出新城区科技创新的核心理念。1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5件有效发明专利、3500P算力部署、10万P规划……新城区正以“平台+协同+产业+服务”的四维模式,在县域创新赛道上加速领跑。

  在赛罕区,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了“玉米单倍体育种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起400亩高标准育种基地、200平方米单倍体专业实验室。

  “依托‘候鸟式科研基地’模式,我们通过南繁北育加快新品种培育进度,让北方土地长出了新品种。目前,已有4个玉米新品种正加速通过审定,预计推广后每亩可为农户增收超500元。”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玲介绍。

  这样的协同创新实例在赛罕区并非孤例。南京华欧工业科技研究院与本地学校合作成立内蒙古机敏防务科技有限公司,让低空经济领域有了“赛罕方案”;金山高新区11家企业与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将“科技兴蒙”项目转化为生产线的“硬实力”……赛罕区用一个个具体项目,书写着科技创新的“进阶答卷”。

  政策红利从“纸面”直达“账上”

  走进内蒙古蓝色火宴科技环保股份公司的实验室,相关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产品化验。作为一家专注生物质复合型炭、环保炭产业链一体化运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三年间蓝色火宴投入研发费用542万元,将生产能力提高到了60万吨/年。

  在另一边的内蒙古数智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AI+AR+可视化”技术创新与实践前沿的公司,公司在大规模视频联网、智能视频核心算法、AR三维实景融合、视频结构化、数字孪生、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具备核心技术,已服务上百家政企客户,涵盖警务、矿业、电力、园区、工业等行业,赋能政企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强劲创新发展势头的背后,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精准发力探索出的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东胜区出台《东胜区科技创新工作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政策基础,成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68家(含高新区)、创新型中小企业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含高新区);成立科技“突围”工作专班,强化多部门协同合作,构建“1+1”协同工作机制,2024年投入财政科技资金2.18亿元,争取科技专项资金4800万元,引导企业自筹研发资金超1亿元,积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走进康巴什区,蓝天之下,草木在灌溉滋养中焕发鲜绿生机,湖泊碧波之上,水鸟悠然徘徊。这幅秀美的生态画卷是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行动”成效的生动展现。

  道路上,时常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售卖车、清扫车、物流配送车。鄂尔多斯市高质量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智能网联事业部项目经理陶定说,两年来,康巴什区通过自动驾驶全场景应用矩阵,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物流等,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

  “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保障”全链条机制,有效激活康巴什区创新主体活力——

  2024年,兑付上级各类资金5690.1万元;

  吸引院士及20家前沿企业深度参与,推动“人才飞地”升级并成功接待考察80余次,搭建起高端智力与产业对接的虹吸平台;

  协调人才公寓119套,规划建设500套保障性住房,发放高校毕业生补贴48万元。

  一个个政策红利从“纸面”直达企业“账上”。与此同时,康巴什区聚焦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工作站“穿针引线”,常态化开展“一对一”辅导与“小班制”专项培训,每年实地走访企业40余次,显著提升政策触达与企业实操能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以精准辅导推动创新主体稳步壮大。同时,以“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行动”为媒,促成科技合作项目,有力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智能化升级。

  赋能县域发展,注入科技动能。自治区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激励旗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在首次年度监测评价中进入一类的旗县,给予300万元资金奖励;对后续年度进入一类前3名的旗县,奖励500万元。对在监测评价中类别提升或排名大幅提高的旗县,给予相应资金奖励,推动全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及庆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