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服务的普及,许多热门景区纷纷实行线上预约售票,这一变革确实为许多游客带来了便利,提前在手机上完成预约,到景区后扫码即可入园,省去了长时间排队的麻烦。但是,在这股数字化浪潮中,不少老年人却遭遇了“出行困境”。当线上预约成为主流渠道甚至是唯一通道,当二维码和智能手机取代了传统的售票窗口与现场服务,数字化浪潮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将一部分老年人挡在景区之外。
科技本应赋能美好生活,而非制造新的鸿沟。线上售票确实能帮景区减少人力成本、精准调控客流,避免节假日游客过度拥挤。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式推广,却暴露了公共服务的短板。密密麻麻的预约须知小字、层层嵌套的选择菜单、需要跳转多平台的操作流程,再加上部分平台要求绑定银行卡、完成人脸识别等附加步骤……这些年轻人轻而易举的操作,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就是难以逾越的数字高墙。景区追求效率无可厚非,但若以牺牲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则偏离了公共服务该有的初心。便捷出游本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权益,不该因年龄或数字技能的差异而被区别对待。
老年人在景区预约中权益受损,本质上是部分景区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以及对公共服务普惠性原则的背离。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这些法规与政策都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数字时代的发展,绝不能以抛弃老年人为代价,普惠性才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底色。
适老化改造并非遥不可及,需从政策、技术、服务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在政策层面,不断完善实施细则、推出具体标准,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景区评级考核体系,以政策倒逼景区重视适老服务。景区可联合平台开发 “长辈模式”:放大界面字体、简化操作步骤,去掉不必要的弹窗广告,或者支持子女远程帮老人预约,让老年人无需复杂操作就能完成预约。在服务层面,景区可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开设专门的老年人爱心通道,安排志愿者协助老年人完成预约、购票,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保留人工登记入园的选项,用人工服务为老年人的出行兜底。
技术进步的价值,从来不是单纯追求速度,而是让生活更美好。景区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既要跟上数字化的步伐,也要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当线上预约既能满足年轻人说走就走的便捷,又能承载老年人漫步美景的渴望,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服务的温度,让银发族旅途无碍,才是数字时代景区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