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掠过巴音查干敖包山,山下的牧民至今难忘10年前的景象:枯草漫坡,裸露的沙地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白光,牲畜啃噬形成的“斑秃”草场间,连沟壑里顽强的老榆树也成片凋零。这座位于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巴彦乌拉嘎查的巴音查干敖包山,其4000亩集体草场曾因无序放牧导致植被覆盖率骤降,土壤裸露,致使这座山的绿色逐渐褪去,一度成为黄沙肆虐的生态危地。
转机始于2015年春天。几辆皮卡车碾过砂石路,第一批志愿者用铁丝网围住满目疮痍的山坡,种下5000株树苗,一场跨越7年的生态奇迹悄然孕育。待首批树苗挺过第一个风季,枯黄的山坡终于透出星点绿意。
随着2017年“巴音查干生态教育基地”标牌矗立山头,一场由锡林郭勒盟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西乌珠穆沁旗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西乌珠穆沁旗森科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等多部门联手的“生态修复战”正式打响。自此,多部门联动的“齿轮”开始精密“咬合”:生态局牵头完成4000亩土地测绘,整合项目资源;水利局的钻机率先轰鸣,5口深井穿透沙层;林业局的卡车满载树苗驶入荒滩,种植榆树1万多株;住建局协调的300万元资金为植树按下“快进键”;西乌珠穆沁旗森科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承揽全部22项工程建设任务……
在沙化土地上种活一棵树有多难?西乌珠穆沁旗森科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秀青站在如今已成林的五角枫下,指着树干上的风蚀痕迹说:“春季狂风卷起沙粒击打树苗,夏季干旱炙烤新芽,冬季严寒冻裂枝干。这些树苗没有一棵是随便选的,全是从西乌珠穆沁旗周边精挑细选的乡土树种,必须扛得住这里的风霜雨雪。”7年间,西乌珠穆沁旗森科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工人们迎着风沙搬运树苗,硬是在荒漠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741”绿色工程:7万余株106种树木挺立的“百木园”,128种天然植物生长的“百草园”,100种果树扎根的“百果园”,129种花卉绽放如虹的“百花园”,还有1000棵五角枫和胡杨织就金色林带。
当百果园引来鸟鸣,百花园蜂蝶舞动,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已蜕变为容纳数百物种的生态园林,生物多样性成为逆转草地荒漠化的有力证明。
生态修复不仅需要科技硬实力,更需建立长效机制。为守护生态成果,基地严格按一类火险区标准构建防火体系:组建专业快速扑火队,布设智能监测设备织密防火网络;吸纳当地牧民参与管护,承担防火巡护、浇灌养护等任务,让牧民成为生态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和长效受益者。背靠园林好“生金”,“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让4000亩沙地变成“绿色银行”。西乌珠穆沁旗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王广瑞介绍道:“基地建设初期,我们就聘请牧民参与管护,现在每年有十几人扛着水管穿梭林间,月收入4000—5000元。”冬季管护人员缩减至两三人,工资照发。牧民们对此深表欢迎:“沙地变绿,风小了,草好了,羊群壮实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
生态修复激发的活力以多元形态蓬勃生长。孩子们在“百果园”辨认果树品种,游客沿着登山步道探寻花草秘境。基地内建起生态教育宣传中心、那达慕会场,沿线的牧民正筹备茶馆与旅店,昔日的沙地已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我们计划在政府支持下将这片土地打造为3A级到4A级旅游景观区,兼具生态保护与旅游功能,通过‘99号公路’与乌兰五台联合形成旅游线,未来可拓展旅游商品等业态。”锡林郭勒盟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志愿者朝伦巴特尔说。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条苏醒的绿色长廊,不仅是度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标尺,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答案。(王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