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察右后旗大六号村,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张晓鹏 郭小燕 摄

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秋来收获日,玉米盈满筐。正值金秋,太阳给庄稼镀上一层柔光,丰收的甜香钻进家家户户的粮仓。在察右后旗大六号镇,成片的玉米随风起伏,七台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顺着田垄来回穿梭,空气里飘着粉碎秸秆的清香,今年的“好丰景”正随着收割机的“巨口”铺展开来。
“今年雨水充沛,玉米长势喜人,预估每亩能收1.8吨。我们从前天开始收割,这1000多亩甜玉米大概明天就能收完。”当地收购商梁林介绍,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每吨甜玉米的收购价格为1100元,能够保证种植户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
运输车厢里堆得冒尖的玉米棒还带着田间的潮气,翠绿的苞叶下,籽粒颗颗饱满。这些玉米棒被一车车运往河北省唐山市,经过切粒、速冻等加工流程,成为玉米烙、松仁玉米等美食的原材料。
另一边,糯玉米深加工车间也正忙碌着。在察右后旗鸿达农牧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剥皮去叶、切头去尾、清洗除杂、真空封袋、高温灭菌、冷却降温、恒温入库,一道道严格的流程下来,新鲜的玉米棒穿上了塑封新衣,黄澄澄的透着诱人的光泽。香糯玉米完成华丽蜕变的同时,身价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原本0.6元/根的生玉米棒,如今平均售价已达4元/根。这条繁忙的生产线以日均70吨的加工量,高效推动着当地糯玉米产业实现增值转化。
车间外的空地上,堆得近3米高的玉米苞叶格外显眼。“这些可不是废料,它们和在地里收割时打碎的玉米秸秆,都是做青贮饲料的好东西,周边的养殖场都惦记着呢。”察右后旗鸿达农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郑枫路说。
察右后旗鸿达农牧业有限公司是察右后旗大六号镇富苑村企联合党支部管辖下的一家本土企业,与当地多家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其生产的香糯玉米已正式取得“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资格。
谈及玉米的收成,大六号镇富苑村企联合党支部书记刘海军告诉记者,今年,察右后旗鸿达农牧业有限公司种植了近600亩“万糯8号”香糯玉米,总产量近1200吨。同时,公司还保价收购周边农户的鲜玉米,将自种及收购的玉米统一加工后对外销售,预计本年度此项业务总收入可达700万元。
从香糯玉米的种植收购、精深加工,再到恒温保存、市场销售,察右后旗鸿达农牧业有限公司已经构建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为实现香糯玉米全季节供应市场,我们依托恒温仓延长产品储存期。目前,仓内可存放香糯玉米1000余吨。”刘海军介绍,恒温仓里成垛的香糯玉米已被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超市、酒店和农贸市场预订,日均发货量约1000箱,形成覆盖商超、餐饮的全场景供应链。此外,依托京蒙协作消费帮扶平台,企业每年约有50%的香糯玉米直接销往北京市场。
“我们的香糯玉米按个头大小分为便携袋装、普通箱装和礼盒装三种规格,每一款都是糯甜细腻的好口感……大家点击链接就能直接下单!”镜头前,主播热情推介,产品正通过直播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后台数据显示,线上日销量200-300单,利润约为4000元。
玉米的丰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在家门口的玉米加工车间打工就是好,每年这个时候我都来,每天能挣200元,整个生产季下来,稳稳当当收入10000多元。”村民燕德平满脸笑意地说。
夕阳洒在大六号镇的田野上,收割后的玉米地虽然少了穗浪翻滚的热闹,却藏着扎实的丰收。( 冯华朵 刘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