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家零散种着几亩地,选种、施肥都得自己操心,遇上行情不好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多少;现在土地入股搞统种,自己什么都不用管,还有保底收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说起村里的“统种共富”模式,巴林右旗昭胡都格嘎查村民吉乐嘎难掩喜悦。
为解决年轻人“不愿种地”、留守老年人“种不动地”的问题,进一步打破土地增收瓶颈,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以昭胡都格嘎查为试点,积极推动“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打破以往种植户各自为战、产业形不成规模、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老大难”格局,推动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迈进,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规模化种植实现“联农富农”。该模式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入股嘎查“统种共富”合作社,由合作社对耕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合作社为入股群众承诺每亩600元的保底收入,并按照市场行情随行就市,秋收卖粮后按入股土地面积统一分红,让农牧民无需投入额外精力就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还能通过参与合作社务工、分享产业增值红利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截至目前,已有70余户农牧民加入,入股土地12980亩,以往一块块零散的土地聚成了“增收共同体”,农牧民从“单干户”变成了“合伙人”,实现了从“靠地吃饭”到“靠地增收、靠产业致富”的转变。
机械化耕作实现“降本增效”。规模化种植彻底打破了传统零散农田的“碎片化壁垒”,为全程机械化作业铺开了广阔舞台。如今,走进昭胡都格嘎查的统种农田,由北斗导航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先进农业机械构成的“智能农机矩阵”可对耕种防收各环节进行精准作业,实现全流程“机器换人”,1万余亩统种农田仅需10位“农田管家”即可完成日常管理,人力成本降低80%以上。同时,在巴彦塔拉苏木农牧业产业促进会的协助下,合作社直接对接农资生产厂家,以“批量采购+长期合作”的优势拿到“出厂价”,每亩可节省生产成本80至100元。人力与物资成本的双下降,让土地经营效益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减人、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
标准化种植实现“精品优产”。合作社摒弃以往农牧户“凭经验种植”的模式,建立从选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在选种环节,结合土壤、气候条件筛选优质、高抗品种,从源头为作物品质把关。田间管理阶段,引入科学的种植技术规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巡查,及时解决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确保作物全程茁壮生长。标准化的管理不仅让农产品品质更稳定,更契合当下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为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竞争力筑牢了根基。
产业化经营实现“抗险延链”。不同于传统托管“只管种、不管卖”的单一模式,合作社构建起“种—管—收—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链条,让“种什么、种多少”精准对接“市场要什么、要多少”,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闭环,彻底破解了传统种植的“风险痛点”,农牧民的收益不再“看天吃饭、靠行情运气”,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力显著增强。
品牌化建设实现“价值跃升”。合作社以统种农田为基础,成功建成全市最大的玉米密植示范区,通过科学化管理,实现亩均增产800余斤,在产量上形成显著优势。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全力打造密植玉米区域特色品牌,着重突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高品质产出”的核心优势,与传统玉米种植模式形成差异化定位,显著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同时,借助苏木农牧业产业促进会的资源优势,主动对接电商平台、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及商超采购渠道,打破以往“地头直销”的单一模式,让农牧民切实分享到品牌溢价红利,形成“品质赢口碑、口碑促销量、销量带增收”的良性循环,以品牌化赋能农业产业升级,充分激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使“统种共富”模式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力量。(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