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林区换上了斑斓的“秋装”。漫山遍野的白桦林、落叶松交织出金黄与火红交织的画卷,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在林间,阳光穿透薄雾洒下,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织出细碎的光斑。
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呼伦贝尔境内面积占比达73.34%,主山脉纵贯全域,属国家森林防火一类火险区,防火期长达8个月。每年秋季,受雷击火高发、植被干燥等因素影响,林区防火压力陡增。供电辖区内数千公里输电线路穿梭林海,一旦发生火灾,不仅威胁电网安全,更可能破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平衡。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通过数智化手段编织起一张严密的防火安全网,以科技力量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9月15日,大兴安岭林区正式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监控大屏前,国网蒙东电力大兴安岭防山火预警中心监控班班长刘扬紧盯实时传回的线路通道画面,手指在鼠标上快速滑动,对疑似热点区域逐一放大核查。“秋季干燥多风,一个火星就可能酿成大祸,必须分秒必争。”他边操作边向同事叮嘱。

“叮——”警报声刺破寂静。大屏幕上,一处输电线路下方的草丛正闪烁着异常红光,热源值持续攀升。“立即锁定坐标,调取周边实时画面!”刘扬立即下达指令。短短几分钟内,系统完成火源识别、风险定级,相关信息同步推送至当地应急管理局和消防部门。“我们已派出队伍赶赴现场,请贵公司协助提供线路走向图,避免灭火作业影响供电。”很快,应急部门的反馈电话就打了进来——一场与山火的赛跑,在数智化系统的助力下悄然展开。
这种高效联动,源于政企共建的火情互报共防机制。“我们与应急、消防等部门建立了24小时联络通道,火情信息实时共享,处置力量协同联动。”国网海拉尔输电工区主任姜振岭介绍,截至目前,该机制已成功预警256起火情,其中38起森林草原火灾均未造成电网设备停运,火灾受损面积也大幅减少。
“以前靠人工巡线,一天跑几百公里也难保无遗漏,遇到极端天气,巡线更是难上加难,往往发现火情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从事线路运维29年的王志成感慨道。传统防火模式依赖事后处置,缺乏智能化预警手段,火情发现往往滞后,防火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为掌握防火主动性,国网蒙东电力于2021年9月建成东北区域首家数智化防山火预警中心,将无人机巡检、在线监测设备、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攥指成拳”,构建起“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监测”的“星空地”智慧防火体系。如今,预警中心日均处理线路通道图像8万余张,多源卫星每10分钟就完成一次全域扫描,每天监测频率超160次,识别火情速度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火情感知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今年,我们在原有平台基础上新增风险辨识与环境分析模块,可精准预判不同环境下风灾、火灾引发的停电风险,提前制定响应预案与应急措施。”刘扬介绍道。目前,该中心已接入蒙东地区16000余个涉林涉草输配电线路监控通道,引入山火识别算法提升火情识别效率,打通多核心平台数据接口打破信息壁垒,并依托移动APP构建“监测——定位——勘察——处置——总结”全流程闭环,全面筑牢电网安全屏障。
从“人防”到“技防”,从“单打独斗”到“联防联控”,大兴安岭的防火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中,数智化的“防火墙”已悄然竖起,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更坚实的科技动能。(庄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