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内蒙古:今年已查处1400余起网络谣言案事件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艾文涛)9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向社会公开通报: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扎实开展“净网”“护网”等专项行动,查处一批造谣传谣不法分子,关闭一批造谣传谣重点账号,公布一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通报一批网络数据安全风险隐患,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

  据自治区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政委忻海介绍,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网安部门聚焦网络谣言高发频发、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等突出问题,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治”,严厉打击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传播警情、灾情、险情等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主要实施者,以及借社会热点事件造谣传谣“蹭热点”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博取眼球、引流牟利以及幕后操纵的有关行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

  “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共发现网络谣言线索2029条,查处网络谣言案事件1400余起,关停违法违规账号17个。”忻海介绍,其中,侦办刑事案件8起,办理行政案件160起,对8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161人进行行政处罚,对违法情节较轻微的1300余人进行批评教育。

  今年以来,全区三级公安机关累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查3653家(次),发现整改漏洞隐患4804个,办理行政案件421起,下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1158份,公安风险提示函2118份,保障了全区网络和数据安全。

  据了解,全区公安机关之所以重拳出击打击网络谣言是因为网络谣言除了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迷惑性强、形式多样化、互动性强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一些新特点:

  一是搭蹭社会热点。造谣者在特殊背景下针对特定主题造谣,或对真实突发案事件二次加工,或虚构触及公共安全等敏感话题的事件,以增加谣言的迷惑性和传播力,制造恐慌气氛。

  二是借助于短视频等平台进行传播。短视频用户规模大、制作门槛低,造谣者通过视频嫁接、特效等技术呈现虚假场景,添加煽动性文字,且短视频的再编辑功能带来更显著的聚合效应,使其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滋生地。

  三是利用AI工具批量造谣。AI工具的普及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被利用来实施自动化抓取素材、定制化生成文本和视频,以实现批量化生产网络谣言的目的。

  四是挑动对立情绪博取眼球。不法分子利用一些网民心理失衡的特点,编造敏感谣言,歪曲解读民生政策、利用突发性事件污化管理部门、炮制谣言唱衰经济等,煽动对立情绪,抹黑政府形象。

  警方提示,广大网民要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保持理性,拒绝跟风,看到信息时要冷静思考,不被情绪左右,避免盲目转发;注意核实信息来源,查看是否来自官方媒体、政府官网等权威渠道,不相信非正规平台的小道消息;认真观察信息细节,警惕信息中的漏洞,特别要对包含绝对化表述、逻辑矛盾的信息提高警惕,不误解误读。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多一分理性甄别,少一分盲目跟风,多一分耐心求证,少一分冲动转发,用冷静态度破除谣言疑惑,用严谨行动守护网络清朗。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