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亮诚信 展形象 开新局】以信筑城 以诚兴城——包头市政务改革绘就便民利企新图景

  9月17日,包头市政务服务大厅里,李女士正在办理动物诊所开业手续。她原以为要辗转多个窗口、准备厚厚一沓材料,却意外地在“一件事”专窗前收获了惊喜——只需填写一张综合申请表,精简了25%的材料,压缩了80%的办理时限。窗口工作人员微笑着告知:“您的信用评级良好,可以享受绿色通道。”

  这是包头市“极简审批”改革中的寻常一幕,背后是15.4万办件量积累的制度创新。透过玻璃幕墙望去,二十个专窗同时运转,每个窗口上方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法律援助”“公共区域活动备案”等特色服务事项,就像城市诚信体系的神经网络末梢。

  在包头城投公司的招标现场,某建设集团负责人刘总手持的专项信用报告替代了以往需要跑十几个部门开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这份看似单薄的“一纸信用报告”重若千钧——它串联起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等40个领域的信用数据,如同企业的“经济身份证”。数据显示,这套系统已让企业办事效率提升70%以上。回忆起三年前参与同类投标拖着行李箱装证明材料的场景时,他说: “现在一纸报告就能打通所有环节,不仅节省了时间,更增加了企业创收的机会。”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市场竞争领域。某工程技术公司凭借信用承诺,零保证金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理投标。今年上半年,包头市类似案例为2394家次企业释放了2.5亿元流动资金。这些数字背后是信用应用改革的精准发力——用诚信积分替代资金沉淀,用信用资本激活市场活力。包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活跃度指数跃升至8.17,跳动的曲线见证着信用体系带来的乘数效应。

  包头市青山区一家超市生鲜区的冷柜上,贴着蓝绿黄红四色标签:A级单位标注蓝色笑脸,D级单位则亮起红色警示。消费者王大爷指着标签说:“以前买肉总担心质量问题,现在看颜色就知道安全等级。”这套覆盖17452户经营单位的风险分级体系,正在重塑市场信任机制。就连集贸市场的电子秤也纳入诚信计量管理,27家市场挂上了分类定级牌匾。卖菜的张大姐的摊位贴着“A级”标识。 “这牌子挂上后,老主顾更放心了,生意比以前好了两成”,她开心地表示。

  当政务服务大厅的“极简审批”遇见跨境贸易企业的“一纸通办”,当建筑工地上的“零保证金”遇见超市冷柜上的“四色标签”,我们看到的是信用体系建设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进化轨迹。这座曾经以钢铁闻名的工业城市,正在用诚信的“软实力”锻造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包头市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创新的深层价值正在显现。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完成首轮信用分级,37家代理机构被贴上信用标签;食品销售领域风险分级管理覆盖全市17452户经营单位,就连集贸市场的秤杆都链接到诚信计量系统。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信用监管网络,正在构建“守信降频次、失信严惩戒”的差异化监管新格局。

  更值得深思的是,包头探索的本质是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建立跨部门信用数据池,打破40个领域的信息壁垒,政府正在从传统的“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这种转变释放出双重红利:一方面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效提升市场监管效能。据测算,信用应用改革每年可为市场主体节约大量占用成本和资金,同时使监管精准度明显提高。

  这场变革的社会效应正在持续扩散。当消费者凭借“四色标签”做出购买选择,当招标单位依据信用报告筛选合作伙伴,市场自发的奖惩机制逐渐形成。这种基于共识的诚信文化,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具持久力和穿透力。正如一位小微企业主所说:“现在信用就是通行证,保护好信用记录就是保护自己的发展机会。”

  包头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代化治理的大方向:通过将信用体系植入政务服务“主动脉”、注入市场监管“毛细血管”,构建起“守信者降成本、失信者付代价”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流程再造,更是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用信用体系构建发展新生态,让无形资产创造有形价值,最终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蔡冬梅)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