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库布其沙漠,色彩斑斓、活泼灵动。金色的沙丘与茫茫光伏蓝海交织,湛蓝的湖泊与绿意盎然的锁边林呼应,十大孔兑穿沙而过,一条条穿沙公路如动脉般延伸交错……昔日的“死亡之海”,如今重现生机。
“太震撼了!”“真是绿色奇迹!”“库布其治沙经验值得全世界学习!”……
9月16日,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嘉宾实地观摩了鄂尔多斯市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果,一路上听到的都是诚挚的赞叹和不可思议的感慨。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以路治沙”示范区现场,大家又被在沙漠里修路治沙的独特思路所折服,纷纷为中国全面系统的治沙智慧而点赞。
从空中俯瞰“以路治沙”示范区,一条黑色又笔直的柏油穿沙公路将浩瀚的沙漠一分两半,公路两旁用沙柳栽植铺设的100米宽的网格沙障将流动的黄沙牢牢锁住。沙障内种植柠条、羊柴等乡土灌木,沙障外围不远处新的光伏治沙项目正在建设,与沙障一同形成坚实的绿色护路屏障。
这条位于达拉特旗昭君镇和恩格贝镇的巴音至蒲圪卜穿沙公路,全长16.8公里,于2025年5月建成通车,实施沙障固沙1270亩,光伏项目装机达180万千瓦,将公路建设、防沙治沙及新能源产业同步推进,在公路两侧形成两道扩展延伸的绿色生态长廊。
“传统的思路是先治沙、后修路,而库布其的创新在于为修路而治沙,以修路促治沙。”在“以路治沙”示范区现场,达拉特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张伟雄向嘉宾介绍库布其沙漠“以路治沙”经验。
“‘以路治沙’是鄂尔多斯多年在荒漠化治理实践中被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沙漠里修建公路,一方面是为运送治沙必需的人员和物资,解决在沙漠腹地人难进、料难运的问题;另一方面,修建公路能将沙漠‘切割’成块,化整为零,有利于治沙从边缘向纵深推进。”
鄂尔多斯是率先探索“以路治沙”模式的地区之一,早在1999年,内蒙古首条穿沙公路——锡乌公路实现通车,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纵贯库布其沙漠南北,治理流动沙丘100多万亩,探索出一条“路通沙止”的生态治理新路径,开辟了“以路治沙、分割治理”的先河。
自“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展以来,鄂尔多斯市紧抓政策机遇,将治沙与修路同步推进,通过科学规划公路路网,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路划区、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的治理发展格局。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已搭建起“主线贯通、支线连通”的治沙路网,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4247公里,推动生态治沙面积约433万亩。其中,杭锦旗穿沙公路治理经验被写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典型案例。
目前,处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已建成穿沙公路544公里,直接推动生态治沙面积约48.9万亩。今年,规划“以路治沙”公路建设项目55公里,到2030年,新增穿沙公路185公里,结合外围光伏治沙,将构建起生态治理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新格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将变为致富兴业的实景。
翻开鄂尔多斯市穿沙公路路网示意图,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国道、省道、县道在库布其沙漠里纵横交织,成为生态治理、兴业富民的“绿色动脉”。在沙漠里修建公路,不仅有防沙治沙的生态意义,还有打通经济命脉、激活区域发展的经济意义,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综合性工程。“以路治沙”模式生动诠释了从“人进沙退”到“人沙和谐”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典范之作,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新奇迹,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治沙的智慧和决心。(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雪莲)